畜牧业搭上品种改良“快车”

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畜牧业搭上品种改良“快车”
文章图片
群山之中的阿合奇县托河冰川牦牛养殖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角(5月18日摄) 。 □石榴云/新疆日报采访人员赵晶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采访人员宋卫国
8月初的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牧场绿草如茵 , 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 , 一座座白色的毡房点缀其中 , 成群的柯尔克孜羊悠闲地吃着青草 。 牧民们聊着放牧的趣事和往事 , 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 。
畜牧业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 随处可见的柯尔克孜羊、牦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 , 不仅是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 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在阿合奇县马场的3个村 , 一共有4万多只柯尔克孜羊 。 这些柯尔克孜羊过着“冬住房子 , 夏进草场”的生活 , 牧民将每一只小羊羔都视为珍宝 , 在想尽办法让它们增重的同时 , 也让它们多几个“兄弟姐妹” 。
“再有一个月 , 马场的柯尔克孜羊将迎来第二胎的生产高峰 , 明年我们就能实现柯尔克孜羊‘两年三胎’的目标了 。 ”马场党工委书记王胜宏说 。
柯尔克孜羊以往每年生育一胎 , 每胎只能生育一只羊羔 , 相比多胎湖羊 , 柯尔克孜羊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少很多 , 但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性让柯尔克孜羊成了阿合奇县养殖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
为了增加农牧民收入 , 从2021年9月起 , 马场启动了柯尔克孜羊“两年三胎”品种改良工作 , 通过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早期断奶、兽用B超早期妊娠检查的方式提高柯尔克孜羊的繁殖率 。 今年3月 , 马场迎来了柯尔克孜羊第一个繁殖高峰 , 5月进行了第二轮配种 , 预计今年11月第二拨羊宝宝又要诞生了 , 到2023年6月 , 就能完成“两年三胎”的目标 。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 品种改良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 今年第一拨羊羔平均体重比往年提高了1.1公斤 , 这不仅可以缩短柯尔克孜羊饲养周期 , 还能增加牧民收入 。 ”王胜宏说 。
柯尔克孜羊“两年三胎”的技术攻关是克州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 在阿克陶县 , 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也有了“新收获” 。
克州存栏牦牛16万余头 , 其中11万头在阿克陶县 。
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布伦口村村民阿卜都热扎克·胡尔库力家养了40多头牦牛 , 每年收入4万元左右 。 阿卜都热扎克的高收入不仅因为他的养殖技术好 , 还得益于阿克陶县对畜牧业的支持 。 “如果牦牛生病了 , 乡里的兽医站会在第一时间来人给牦牛看病 , 在养殖过程中还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 , 这么好的政策 , 怎么可能不挣钱呢?”阿卜都热扎克说 。
布伦口村村干部孜克尔·卡吾力说 , 目前布伦口村存栏1.2万头牦牛 , 每年都能销售2000多头 , 全村仅牦牛养殖一项收入达1400余万元 。
大规模的牦牛养殖也带动了牦牛肉加工业的发展 。 布伦口村创办了牦牛肉加工厂 , 把牦牛肉做成牦牛肉干 , 还用上真空包装技术 , 把高原牦牛肉销往疆内外各大城市 。
如果说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都有了养殖的“拳头产品” , 那乌恰县的养殖业则是“百花齐放” 。 截至目前 , 乌恰县各类牲畜存栏量达37.4万头(只) , 柯尔克孜羊在乌鲁克恰提乡夏牧场茁壮生长 , 柯尔克孜马在马文化产业园飞奔而过 , “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繁育技术让乌鲁克恰提乡、托云乡等5个乡镇的牦牛家族不断扩容……
如今 , 乌恰县畜牧业发展搭上了品种改良的“快车” , 不断提升当地农牧民的收入 , 2021年乌恰县畜牧业收入达到了2.87亿元 ,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9% , 畜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