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偏远山区如何变鱼米之乡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看,偏远山区如何变鱼米之乡
文章图片
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 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史晓露摄
8月11日 , 烈日当空 , 在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 , 层层梯田稻浪涌动 , 不远处的山坡上 , “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 宣汉县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大县 , 地貌总体呈现“七山一水两分田” 。 去年宣汉县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
偏远山区如何利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近日 , 在宣汉县举行的科技支撑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 , 来自省内各地的农业专家、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参会代表走进当地现代农业园区 , 观摩农业提质增效的新技术、新模式 。
稻渔综合种养 , 亩产值是过去的3倍
走进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 采访人员发现 , 在稻田一侧 , 有一条“L”形水沟 。 “我们实行的是稻渔综合种养 , 田里种水稻 , 水沟里养着鲤鱼和鲫鱼 。 ”宣汉县袁军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袁军介绍 , 国庆后 , 这些鱼就能上市 , 每亩至少可产鱼50公斤 , 按30元/公斤计算 , 仅卖鱼的收入就有1500元 。
“我们不打农药 , 化肥也用得少 。 ”袁军说 , 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 , 为了鱼的安全 , 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
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方式 , 米质更好 , 价格自然更高 。 “过去只卖稻谷 , 亩产500公斤 , 按3元/公斤算 , 每亩产值1500元 , 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 , 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 , 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 。 ”袁军说 , 按每亩产大米325公斤算 , 产值可达3250元 , 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4750元 , 亩产值是过去的3倍 。
农田效益增加 , 离不开科技助力 。 近年来 , 园区与省农科院、达州市农科院、水产学会等科研机构合作 , 推广应用绿色增产新模式新技术 。 “现在园区大规模种植的就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水稻品种‘川优6203’ 。 ”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指着田里的稻穗介绍 , 现在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期 , 长势良好 , 预计8月底就能收获 。
种养循环模式 , 让产业链“活”起来
8月10日 , 在宣汉县大成镇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的牛舍内 , 上千头蜀宣花牛正在啃食饲草 , 这些牛体型壮硕 , 身上还有黄白相间的花纹 。
“蜀宣花牛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牛’ 。 它的优势在于生长发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强 。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草食家畜研究所所长易军介绍 , 目前该品种已推广到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外地区和省内近20个市(州) 。
凭借着独特的牛产业基础 , 宣汉县已建立“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 通过种养循环模式 , 让产业链条“活”起来 。
在大成镇瓦窑村园区核心区 , 一路上都是茂盛的牧草 。 “省农科院已培育出一批适宜川渝丘区种植的饲草新品种 , 并在园区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青贮饲料加工利用等技术 。 ”省农科院资环所副研究员、饲草与绿肥研究中心主任朱永群介绍 。 园区内 , 牛舍产生的牛粪成了“宝贝” 。 “这些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 。 ”大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 目前园区内已引入有机肥生产企业 , 可消纳园区26家、周边13个乡镇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 , 这些畜禽粪污能做牧草肥料 , 牧草可作牛饲料 。 园区构建起了一条生态种养循环链条 。
看,偏远山区如何变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