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淄博名医精神( 二 )


新时代的中医要做“明”医 , 还要会用善用现代医学诊疗仪器 , 看得懂西医学指标 。 此外要有一定社会阅历 , 了解人情冷暖 , 洞悉世事百态 , 通晓饮食居处、七情六欲、居处环境、四时气候等皆可致病 , 亦可治病 。 人是社会动物 , 不是孤立存在 , 只有做到天人合一 , 见微知著 , 临床当中方能少失偏颇 。
“明”还要求医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 良好的人文修养与道德操守 , 能够让医生急人民所急、痛人民所痛 , 但在物欲充斥的当下社会 , 他们也常常要面临多种选择 。 是聚力常见病诊疗还是勇攀技术高峰?是走专业技术之路还是进军管理生涯?能否坚守初心 , 做一个尽心尽力为民真心服务的医生?都是对医师综合素质的有力考量 。
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 许多领域正处于探索之中 , 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 , 还要深明专业的理论知识 , 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 。 只有学验俱丰 , 做好“明”医 , 才能在诊治疾病时得心应手 ,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医者仁心 , 不在圣坛之上 , 而在凡尘之间 。
将毕生心血与精力奉献给基层的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主任医师亓庆良 , 一开口就是对提升基层百姓就医质量的“请命” 。 在他看来 , 分级诊疗之所以落地困难 , 主要原因是基层太过薄弱 。 近年来 , 淄博市“第一村医”、“名医基层工作站”等基层帮扶机制对改善基层医疗能力起到了有效促进 。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0个省内外“名医专家(团队)工作室” , 今年以来开展诊疗服务1.02万人次;开展“万名医护下基层”活动 , 已建立124个名医基层工作站 , 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首批组建53支中医药服务队伍 , 选派286名中医专家开展“千名中医进基层行动”;为乡镇配备94辆“健康大巴”开展巡诊服务 , 今年已派出1858人次医务人员巡诊4838次 , 服务5.65万人次 , 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 也见证了医者仁心的内核 。
“为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 ”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嗣生在座谈会上表态 , 作为“基层名医专家工作室”的一位下沉基层专家 , 李嗣生在与源泉镇中心卫生院对口帮扶中 , 以精湛的骨科技艺造福当地患者 , 受到群众的欢迎 。
目前 , 疫情形势仍在延宕反复 , 国内部分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 近半月以来我市已连续派出40名检测队员、40名采样队员紧急支援海南和西藏 , 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行动 , 再一次唤起与会人员对“战疫”的澎湃记忆 。 忘不了 , 在疫情救治中 , 他们“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 , 在危重症病区上演着“生死时速”;忘不了 , 在战“疫”日记中 , 那一句句有温度的话语;更忘不了 , 在高温酷暑下 , 他们不惧汗水湿透衣背、体力透支中暑、皮肤晒伤起泡 , 只为让“防控跑在病毒前面”……这些最美的逆行者 , 用行动述说着“我们不是无畏 , 而是生命值得敬畏 。 没有天生的英雄 , 只有关键时候冲上去的平凡人 。 ”
在“仁”字单元 , 市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郭平的发言真诚而令人动容:“无德者不能行医 , 术不精者不能行医 。 我们这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 , 唯有踏实、勤奋 , 勇敢地爱与奉献 。 ”

淄博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监测所主任医师张殿平 , 用疫情与环境因素的数据分析 , 证明了医防融合、医护合作、中西医结合等对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