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淄博名医精神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
一位医者 , 要熬过十几年的成才期;要面对每天繁重的工作、无法规律的生活;要在关键时刻随时挺身而出 ,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但即便如此 ,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靠的就是一种默化在骨子里的精神 。
8月18日上午 , 在举办“医心向党踔厉奋进”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 , 重温医务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职业精神 , 聆听淄博医师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情担当之后 , 一场“寻找淄博名医精神”的主题座谈会在市卫生健康委接踵展开 。
围绕名医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特质、蓝本意义等 , 我市8位名医、专家与3位医院管理者进行了首次理念交融与观点碰撞 , 会议一直进行到中午1点 , 方初步形成了“精、明、仁、合”的精神提纲 。
这是一次对医师精神内核的精准聚焦 , 也是对医疗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的创新探索 。 让我们透过这一段真诚的序章 , 去窥见淄博医疗为民服务的情怀与决心——
寻找淄博名医精神
文章图片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采访人员柴晓魏敬敬张鹏飞

孙思邈用“精诚”二字 , 为后世奠定了大医蓝本 。
但在座谈人员看来 , 相比于大众熟知的“诚” , “精”字才是医者的第一精神 , 也是品质医疗建设的首要纲领 。
“精”代表着一种高度 。 近年来 , 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与高品质民生要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市重大疾病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 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八大中心”建成58个;初步构建起科学、协作的协同救治机制 , 成立胸痛联盟等10个专科联盟;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品质医疗高地 。 11家三级医院、24家二级医院顺利通过医院标准化建设等级评审 ,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区县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 , 建成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5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8个 , 院士工作站达到9个 , 医疗救治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 这些 , 都是“精”字在淄博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 。
“精”反映了一种向上的动态 。 淄博市市立医院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医师刘波 , 在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持续提升内功 , 从基层医师一步步成长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的过程;淄川区双沟卫生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静也分享了自己在基层稳扎稳打、步步精医的成长经历 。 “医者之精粗 , 病者之性命 , 差之毫厘 , 失之千里 。 ”两位青年专家从“有为”到“有位”的履历 , 形象说明了“精”医不仅是医术的进步 , 也是对患者生命的最大负责 。 “精准聚焦患者的痛点、难点、堵点 , 精炼满足百姓需求的内功 , 这样医生才能有群众基础 , 学科才有发展基础 。 ”刘波如是认为 。
“精”尤其适用于高品质医疗建设的当下 。 品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没有终点 , 只有源源不断的新起点 , 用好“精”字 , 把等待百姓求医问药转变为主动靠前服务 ,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 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 , 就是高品质民生最动人的模样 。

身为淄博市中医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 , 李长达抛出的“名医首先应该是‘明’医”观点 , 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 。
行医要心中有数 , 诊断要思路清晰 , 这一点对新时代的中医尤其重要 。
前几年网上流传过一句话:“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去 , 中医让你糊糊涂涂活着” , 不仅老百姓觉得这句话说的对 , 就连很多中医人对这个观点也表示认可 。 事实上 , 中医的大众解读方式可以糊涂 , 中医的辨证思维决不能糊涂 , 否则就是一位庸医 。 近年来 , 中医界都在提倡“守正创新” , 守正首先要守好中医思维方式 , 然而受教育机制等因素影响 , 很多科班出身的中医人却被西医思维占了主导 , 明明开的是中药方 , 用的却是西医的诊病思路 , 比如发现郁金用到30克有良好的降低转氨酶效果 , 于是凡遇到转氨酶高的患者就用30克郁金 。 再比如遇到头晕耳鸣的患者 , 不去辨证追根 , 只是一味地头晕治头耳鸣治耳 , 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 中草药是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 用的是药的四气五味 , 而不是用的它的化学成分 。 按照西医思维 , 用有效成分来开中药 , 不异于本末倒置、掩耳盗铃 。 辨证是中医最值钱的能力 , 也是一位名中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