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娥:改良牛品种,让奶农的日子“牛”起来

本文转自:中工网
通讯员陶江华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朱彤
“以前我们养的全是土牛 , 改良以后肉质、牛奶产量都上来了 。 现在养的四五十头牛 , 牛奶的收入每年大概有7万元到8万元 , 销售牛犊收入达20万元到25万元 。 这都是刘姐指导有方 , 非常感谢刘姐对我们技术上的帮助 。 ”8月15日 ,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乡阔克萨依村村民托勒合汗·扎海说 。
托勒合汗·扎海是村里的奶牛养殖大户 。 他口中的刘姐 , 是科技特派员、额敏县民合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民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月娥 。 她通过开展“奶牛良种繁育的推广研究项目” , 解决了农牧民在科学养殖高产奶牛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 并以额敏县为中心 , 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200余户 , 每户增收2万多元;通过开展“青贮种植技术推广项目” , 形成适合当地的北疆地区高产高能量玉米青贮栽培技术;通过开展“冷配繁育技术推广项目” , 提高了冷配繁育技术水平 , 有效减少了布鲁氏杆菌等奶牛疾病传播 。
刘月娥:改良牛品种,让奶农的日子“牛”起来】在额敏县 , 刘月娥已经成为奶牛养殖行业人人知晓的“拓荒者”“掌灯人” 。
刘月娥:改良牛品种,让奶农的日子“牛”起来
文章图片
在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 , 刘月娥是奶牛养殖行业人人知晓的“拓荒者”“掌灯人” 。 受访者供图
成立合作社 , 抱团闯市场
2006年 , 刘月娥开始从事奶牛养殖业 。
额敏县是农牧业大县 , 养殖业是传统行业 。 长期以来 , 小户散养、奶质良莠不齐 , 没有统一的收购销售途径 , 成为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 深受其苦的刘月娥决定改变这一现象 。 经过走访了解 , 刘月娥联合额敏县5户养殖规模较大的奶牛养殖户 , 于2010年成立了民合专业合作社 。
“民合专业合作社成立后 , 牛奶可以统一收购销售 , 而且我们的牛奶体量大了 , 和厂家谈价格也有底气了 。 ”刘月娥说 , “不少养殖户都积极加入了我们合作社 , 我们在收购牛奶的同时 , 也不断加强对奶牛养殖知识的普及 , 引导养殖户养殖优质奶牛 。 ”
额敏县二支河牧场汇干村村民张志敏是合作社成立后较早加入的社员之一 。 “加入合作社后 , 我发现我养殖的奶牛每天每头产奶量最多只有五六公斤 , 刘姐养殖的奶牛日产奶量却可以达到30公斤 。 ”张志敏对当初的情况记忆犹新 , “我问刘姐养殖的是什么奶牛品种、怎么养 , 刘姐都详细对我进行了讲解 。 后来 , 我接受了刘姐的建议 , 购买了荷斯坦奶牛 , 产奶量上去了 。 现在 , 我养殖的20多头奶牛 , 每年牛奶的收入都有七八万 。 ”
繁育良种牛 , 为奶农谋出路
2016年 , 牛奶市场价格下滑 , 养殖户效益受到冲击 , 部分养殖户纷纷产生了放弃养殖奶牛的想法 。
“当时的肉牛市场比较好 , 好多养殖户就计划卖掉奶牛 , 养殖肉牛 。 但是养牛有周期 , 等养殖户把肉牛养大 , 说不定肉牛价格也会出现波动 。 怎样应对这样的风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刘月娥脑海中闪现 。
“如果把优质奶牛和优质肉牛进行杂交 , 是不是就有可能养出优质的奶牛和肉牛 。 ”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 , 刘月娥开始将产优质牛奶的荷斯坦奶牛分别与其它优质牛进行杂交 。
经过四五年的实验 , 杂交后的西杂牛产奶量比其他牛的产奶量都多 , 产奶期每天可产奶约20到25公斤;西杂公牛则肉质紧实 , 口感好 , 特别受市场欢迎 。
“如今 , 西杂牛已经繁育到4代、5代了 , 养殖管理也比较成熟了 。 ”谈起奶牛改良品种后的效果 , 刘月娥脸上洋溢着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