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我们知道 , “脏腑理论”是中医辨证的基础内容之一 。 所谓的脏腑又有“脏”和“腑”两个部分 , 其中 , “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而“腑”则指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者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文章图片
脏腑之间的关系 ,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除了“三焦”之外 , 其余五对互为表里 。 比如肝胆、脾胃等等 , 而肝胆就是脏腑关系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 , 将军之官 , 谋虑出焉” 。
在说肝胆之前 , 我们首先说说如何区分脏和腑 。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区分脏腑的话 , 那就是对精气的处理方式不同 , 其中 , “脏”处理精气的特点是“藏而不泄” , 而“腑”处理精气的特点刚好相反 , 是“泄而不藏”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文章图片
这样的特点运用到肝胆上 ,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胆汁的分泌 。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 , 胆汁虽然是储存在胆囊里的 , 而胆囊对胆汁的处理 , 就像一个“转运站”一样 , 而胆汁实际上却是由肝细胞分泌的 。 肝细胞分泌胆汁并储存到胆囊里 , 就相当于“藏而不泄”;而胆囊负责收集、输送胆汁参与食物消化 , 就相当于“泄而不藏” 。
虽然 , 肝胆这对脏腑里 , 肝是“藏精气”的脏 , 而胆则是“泄精气”的腑 , 但中医历来认为 , 胆这个腑 , 其实也有藏精气的特点 , 某些功用甚至和脏相差不远 。
所以 , 胆居六腑之首 , 不仅藏储胆汁还排泄胆汁 , 是一种既藏又泻的形态 , 于是 , 它又被归纳入“奇恒之府”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文章图片
“胆”在中医i还有一个“清净之府”的别名 , 原因也和胆汁有关 , 那就是胆储存的胆汁是清而不浊的 。
但胆汁虽然清而不浊 , 却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 那就是容易出现结石 。 中医一般认为 , 胆汁里的结石 , 是胆汁“清”的特性发生变化所致 , 或者直接说是由清变浊了 。 说得比较专业点 , 那就是疏泄失利 。
当然 , 这个问题现代科学的解释就更深入一些 , 认为大概就是胆汁里的草酸盐结晶的产物 。
但不管怎么样 , 胆一旦出现问题 , 比较常见的就是有胁痛、胸胁胀满、厌恶油腻、口苦等等 。 这些问题 , 其实和肝出现异常是基本相同的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文章图片
这个现象和其它脏腑的表现是不同的 , 比如肺与大肠也是互为表里 , 一个和咳嗽呼吸有关 , 一个和大便有关 , 让人一目了然两者的区别 。
之所以肝胆问题会有相类似的表现 , 那就是“肝胆相附”的特点 。 因为胆是依附在肝上的 , 它们的“气”也是相通的 , 于是便会在异常时出现大致相当的症状 。
从中医的五行来说 , 肝在五行中属木 , 肝性刚强 , 喜条达而恶抑郁 , 还主疏泄 。 这个疏泄不但包括饮食的疏泄、气机的疏泄 , 还包括心理情绪的疏泄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因此 , 中医认为精神情志的失调 , 也和肝气是否疏泄得利有关 。 反过来 , 如果情志所伤导致肝气不得疏泄 , 失其条达 , 就会出现肝气横逆 , 阻滞不畅 。 不通则痛 , 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在两胁 , 于是便会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等表现 。
中医认为“肝胆相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下
文章图片
而正是胆附于肝 , 肝胆互为表里 , 肝气一旦郁结 , 便常导致胆汁的排泄也出现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