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潮汕“毒药”,生腌海鲜有哪些风险?这些误区一定要知道

本文转自:北青网
夏日炎炎 , 冰冰凉凉的生鱼片、醉虾、呛蟹是不少人心中的美味 。
今年上半年 , 被称为潮汕“毒药”的生腌走红网络 。 所谓生腌 , 就是把鱼、虾、蟹等海鲜或河鲜 , 用酒、姜、蒜等调料腌制 , 再冷藏或冷冻制作而成 。
被称为潮汕“毒药”,生腌海鲜有哪些风险?这些误区一定要知道
文章图片
为啥是“毒药”呢?一是许多博主称生腌“一口上头” , 让人欲罢不能 , 二是生食方式存在隐患 , 不少网友担心吃了之后容易感染寄生虫:“吃了蹿稀”“要跟肝吸虫共存了”……
有吃货认为 , “高浓度酒腌泡+低温储存”能够杀死食材中的寄生虫 , 真相果真如此吗?
潮汕一男子吃生腌后发热两周
确诊为肝吸虫病
上个月 , 29岁的潮汕青年小汪连续一周反复发热 , 备受折磨 , 辗转多家医院却始终未查出病因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医疗团队经检查发现 , 病因竟是小汪日常生吃海鲜、河鲜导致的肝吸虫感染 。
被称为潮汕“毒药”,生腌海鲜有哪些风险?这些误区一定要知道
文章图片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 , 做胆囊手术时 , 肝吸虫可能会顺着引流的管子爬出来 。
小汪觉得生腌海鲜是饮食习惯 , 从小吃到大 , 不会有什么问题 , 而且朋友也有一起吃 , 其他几位朋友也没有身体不适 。
然而 , 南医三院消化科主任岳辉介绍 , 这种“病从口入”的疾病在广东并不少见 , 生吃海鲜、河鲜是最大原因 。 他表示 , 有些病人肝吸虫在体内存在很多年 , 身体都没有不适反应 , 或者早期感染时症状不明显 , 多年累积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
“肝吸虫感染初期 , 有些人可能没什么症状 , 也有人会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 , 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和腹水 , 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等 , 甚至引起肝癌 。 如果宿主是孩子 , 还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 甚至导致侏儒症 。 ”
据了解 , 夏季是肝吸虫病的高发期 。 据相关统计数据 , 全国35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现状调查结果 , “两广”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其他省份 , 广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6.68% , 广东为1.91% , 按2015年的两省份常住人口数量估计 , “两广”华支睾吸虫感染规模约为527.6万人 。
生腌食品两大误区
误区一: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
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洋表示 , 生食中我国最常见的寄生虫就是淡水鱼里面的肝吸虫和海鱼里面的异尖线虫 。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 是中国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 。 专家特别强调 , 认为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是不对的 。
误区二:高浓度酒能杀死细菌
很多人用酒、醋或者其他材料腌制 , 认为达到了消毒标准 。 对此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建伟表示 , 高浓度酒与医用高浓度酒精差别很大 , 并且浸泡时间、深度都不达标 , 因此 , 这种所谓的生腌食品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吃海鲜刺身等生食时 , 通过蘸酱油、芥末等方式可以消灭寄生虫 , 而事实上 , 这样也并不能有效杀灭寄生虫 。 也正因为如此 , 在日本等流行食用水产品的地区 , 异尖线虫病等寄生虫疾病较其他地区明显高发 。
彻底熟食是保障安全的最有效方法
面对可能存在的寄生虫风险 , 专家表示 , 只要科学选购 , 合理加工 , 消费者完全可以享受水产品带来的营养与美味 , 不必过多担心 。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著名科普工作者云无心表示 , 由于寄生虫不耐热、不耐冻 , 所以通过加热或低温杀菌处理 , 就可以有效杀灭寄生虫 。 在加热情况下 , 美国FDA表示 , 将食品加热到60℃便可以有效杀灭寄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