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大布镇生态产业越来越旺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泰山赖南坡陈志伟
广东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 ,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 增强农特产品实力 , 推动了腐竹、笋干、番薯干等生态产业的发展 , 使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快捷、越走越有奔头、有盼头 。
韶关乳源大布镇生态产业越来越旺
文章图片
走进素有“华南第一谷”之称且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广东大峡谷所在地的乳源大布镇 , 田野上 , 一垄垄豆苗、薯苗、瓜苗生机盎然 , 一望无际;村庄里 , 四处可见打桩灌浆、拖砖筑墙、修路架桥、摘菜运菜等景象 , 一派繁忙 。
“三宝”披金戴银“三大产业”扩容提质
大布镇地处乳源南部 , 属乳源“南大门” , 全镇总面积220多平方公里 , 其中耕地面积2.23万亩 , 林地面积28.83万公顷 , 森林覆盖率65.59% 。 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空气长年清新、气候温差明显等 , 是南岭生态屏障中的“天然氧吧” 。
近年来 , 该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 ,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 , 全面发挥土质良好、水质良好、气质良好等独特优势 , 大力打造笋竹、腐竹、番薯干、辣椒、冬瓜等农特产业 , 传统农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 其中 , 笋竹、腐竹、番薯干成为乳源“三宝”品牌 ,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竹子和笋竹每年的总收入5000万元 , 腐竹每年的总收入800万元 , 番薯干每年总收入3500万元 。
韶关乳源大布镇生态产业越来越旺
文章图片
据了解 , 该镇不断探索创新“121+N”产业振兴模式 , 使笋竹、腐竹、番薯干等三大产业扩容、扩面提质 。 镇党委书记赵少辉介绍 , “121+N”模式的内容为:“1”是指党委集中领导、统筹实施产业振兴;“2”个企业:成立村级农业企业、引进社会企业;成立“1”个村企与社企共同联合控股乡村振兴企业;“N”是指打造一个种植基地 , 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线 , 帮扶一批脱贫户稳定增收 , 带动一批农产积极参与 , 联结一个以上电商平台等多向联动 。
同时 , 为推进复耕复种和粮食生产、遏制耕地丢荒撂荒、增加村集体收入 , 调动村干部、脱贫户增收等 , 该镇还制定了“1+7”产业“集结号”实施方案 。 “1”是依托1个镇乡村振兴平台企业 , 在埕头村的石壁背 , 打造一个产业基地;“7”是坪山、白坑、夹水、钨莲、埕头、钨英、英明等7个村委包片种植 , 并在收成后开展擂台赛 , 以评比等次和奖励的方式激发村干部积极性 。
通过多措并举 , 该镇腐竹、笋竹、番薯干等“三大产业”原材料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 麻竹笋的种植面积达2万亩 , 黄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00多亩上升到现在的1300亩 , 番薯种植面积由来的20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近3200亩 , 辣椒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亩提高到现在的800亩 。
埕头村党支部书记黄新强笑着说 , 产业振兴旧貌换新颜 , 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产业基地 。 种植农作物由粗耕粗种到现在的精耕细种 。 比如 , 铁皮冬瓜通过精细化种植管理 , 每亩达到2.2万斤 , 亩产值达19000元以上 。
创新机制推动产业优化转型
针对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把产业发展好、产生良好的效益等突出的问题 , 该镇着力写好创新机制这篇大文章 , 达到产业良性发展、驱动发展的目的 , 迎来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
韶关乳源大布镇生态产业越来越旺
文章图片
该镇率先成立了乳源首家镇级乡村振兴平台企业 , 改变了传统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方式;再则是筹集近500万元资金 , 建设了大布镇“峡谷山宝”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埕头村腐竹厂房建设项目 , 乳源“三宝”农产品推广体验中心与韶关学院合作研发笋干、番薯干即食化生产线项目 , 形成生产、加工、包装、保鲜、销售等“五位一体”格局 , 使农特产品种得下、产得出、卖得快、价格高、效益好等 , 实现产业联农、带农、帮农、扶农、富农以及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等的目标 , 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 增强镇村干部、群众对产业振兴的决心与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