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姑息治疗纳入常规治疗,这家医院早就这么做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我们做姑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要救活病人 , 我们救治患者 , 但也不过度诊治 。 ”
撰文|田栋梁
把姑息治疗纳入常规治疗,这家医院早就这么做了】来源|“医学界”公众号
五年前 , 余慧青主任从工作了多年的普通肿瘤内科出来 , 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建了缓和医疗科 , 但缓和医疗该怎么做 , 那时候她也是迷茫的 。
余慧青主任走访了国内多家医院的缓和医疗科/姑息治疗科 , 想要从中找到科室建设的思路 , 但转了一圈回来后 , 她的收获却是:缓和医疗科的建设要走创新之路 。
经过五年的发展 , 余慧青主任成功的探索出了一条缓和医疗科的创新发展之路 。 今年7月 , 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以及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 , 由余慧青主任和同科室的杨列军医生执笔编写的《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 , 并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姑息年会上发布 。
这篇共识不仅是余慧青主任这五年来肿瘤姑息治疗的实践总结 , 也为推动姑息治疗纳入肿瘤常规治疗 , 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把姑息治疗纳入常规治疗,这家医院早就这么做了
文章图片
姑息治疗应贯穿患者治疗全程
在《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 , 对姑息治疗、安宁疗护、支持治疗、临终关怀等概念都给予了解释说明 。 共识中写道:不同组织和机构对上述概念的界定不同 , 不同概念之间存在一定交叉 , WHO姑息治疗的概念包含了临终关怀 , 我国安宁疗护的概念接近于临终关怀 。
基于国人对安宁疗护概念认知的局限性 , 导致我国一些医院的安宁疗护科收治的患者大多处于生命终末期 , 极大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 这也是余慧青主任不愿意创建一个这样的缓和医疗科的主要原因 。
身为从业30余年的肿瘤科医生 , 余慧青主任理解的缓和医疗 , 在她执笔撰写的《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阐述的很清楚 , 是以提高患者及照护者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积极且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 可以与抗癌治疗同时进行 , 通过有效控制患者疼痛、咳嗽、营养不良、癌因性疲乏等症状 , 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抗癌治疗效果 , 延长生存期 。
把姑息治疗纳入常规治疗,这家医院早就这么做了
文章图片
据了解 , 癌症是成人姑息治疗的最大单一疾病组 , 占全部需要姑息治疗疾病的28.2% , 而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数据 , 我国肺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数均位列世界第一 。
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的缓和医疗科 , 余慧青主任表示 , 她们科室收治的患者中 , 70%左右都是肺癌患者 。 这也是余慧青主任和共识撰写专家组选择先制定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初衷 。 多个癌症协会和专业医疗组织都建议将姑息治疗纳入常规抗肿瘤治疗 , 而《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可被视为破冰之举 。
余慧青主任说:“肺癌在国内外都是大癌种 ,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 本共识是国内迄今为止首个单病种姑息治疗专家共识 。 共识的制定对于肿瘤综合治疗非常有意义 , 在王杰军教授、吴永忠教授以及我们团队等国内多位专家的努力下 , 针对肺癌姑息治疗的定义、时机、模式以及不同症状的评估和治疗等给出了便于临床实操的建议 。 相信共识会提高我国肺癌患者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 , 也必然会提高我国肺癌姑息治疗的水平 。 ”
《肺癌姑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明确 , 姑息治疗应从患者确诊肺癌开始 , 推荐意见(GRADE协作网指南分级标准1A)明确:对于肺癌患者 , 应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 , 有效控制疼痛、咳嗽等相关症状 , 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积极且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 不应拘泥于概念的差异而影响姑息治疗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