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明乡风 江苏灌云解锁新农村“幸福密码”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涵养文明乡风 江苏灌云解锁新农村“幸福密码”
文章图片
灌云县首届农民读书节 。 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乡风文明在乡间 , 共建全民阅读圈 , 书香带来新气象 , 文明灌云新容颜……”日前 , 江苏省灌云县首届农民读书节在一段原创音舞快板中拉开序幕 。
近年来 , 灌云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 , 通过开办读书节、组织群众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致富技能培训等方式 , 培育文明乡风 , 留住乡情乡韵 , 让淳厚文明的乡风民风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
涵养文明乡风 江苏灌云解锁新农村“幸福密码”
文章图片
工人们正在筛检刚刚收获的“灌云豆丹” 。 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民“思进”特色产业装满农民“钱袋子”
在东园村“岭上仁家”新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 , 几个孩子正相互追逐嬉闹 , 几位老人 , 围桌而坐 , 共饮一壶菊花茶 。 放眼望去 , 平坦的水泥路面、绿树掩映的村民文化广场、整齐明亮的路灯、规划有序的“小洋楼”……这个原本贫困落后的灌云县南岗镇东园村 , 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外打工几年没回家了 , 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 , 以前住的房子老旧漏雨 , 环境脏乱差 , 生活不便 , 岗岭地区连自来水都没有 。 现在这新型农村社区里 , 宽敞明亮 , 还能在菊花茶基地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 ”面对人人“思进”的现状 , 东园村村民感慨地说 。
转变乡风要从“治穷”入手 。 村里紧紧抓住东园村“岭上仁家”新型社区建设机遇 , 引进菊花种植产业 , 流转村土地300亩 , 开展菊花规模种植、加工销售 , 每年可带动村中200余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 , 且为村集体增加流转发包费用 。 在借助土地流转 , 实现规模化稻麦种植的基础上 , 东园村着力发展农业配套产业设施 , 从而提升村集体收入 , 以“端稳饭碗”迈向村集体“稻麦+菊香”多元农业产业兴旺增收 。
沿海地区的滩涂养殖 , 遍布全县的大棚豆丹养殖 , 西部岗岭的甘薯芦蒿种植 , 中部地区的藕虾、稻蟹混养产业……在灌云329个行政村里 , 依托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项目俯拾皆是 , 这些项目在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 , 也彻底扭转了“慵懒散”“等靠要”的民风 , 让“思进”“思富”成为文明乡风的主流 。
干部“思变” , 绿色生态叩响民生“幸福门”
“像老两口不想买菜的时候 , 就到这个食堂来吃 。 菜品丰富又经济实惠 , 味道也很好 , 想吃什么点什么 。 ”位于灌云县城一处小区的幸福社区大食堂 , 这里的社区负责人说 , “这样的养老助餐服务还处在磨合探索期 ,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试点的实际情况 ,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 进一步为老人提供送餐、配餐等个性化服务 , 守护好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 ”目前 , 已有615位老人在这里实名登记 , 他们均可享受优惠的助餐服务 。
在让群众富起来的同时 , 灌云县镇街、村社两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农村上动脑筋、想办法 , 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 , 提高农民精神素质 ,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 发出了“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让城市向往农村”的有力声音 。
每至秋季 , 同兴镇伊芦村 , 满山的红枫映衬着四周的黛瓦白墙 , 信天游客栈的民宿、古色古香的伊尹街更别有一番韵味 。 自然与人文融合 , 描绘一幅幅生态宜居图景 。 当地负责人开心地说:“‘景区+”模式彻底改变了山村落后面貌 , 村里已建成的采摘体验园正成为现代美丽乡村的新景观 。 赏美景、品美食、看民俗 , 在这里游客和村民们能得到全身心的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