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二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文章图片
小龙虾如此受追捧 , 放在以前不敢想象 , 新伍村的养殖户更是谈“虾”色变 。
早前 , 从河虾到小龙虾 , 当地养殖户都曾尝试过“搭档”过大闸蟹 , 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 64岁的吴良芹 , 从事水产养殖已有30年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在2000年前 , 他也尝试过河虾大闸蟹混养 , 河虾不仅产量低 , 还容易发病且“传染”给大闸蟹 , “我们称之为‘颤抖病’ , 就是大闸蟹出水后爪子没有力气 , 把它腹部朝上 , 大闸蟹无法翻身 。 ”当时 , 新伍全村近60家养殖户有八成都亏本 。 此后两年 , 村里水面养殖面积缩减了三成 。
2001年 , 吴良芹第一个尝试混养大闸蟹和小龙虾 。 前些年 , 效益还不错 。 可过几年后 , 虾蟹莫名发病 , 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 。 当地农业部门专家研究后发现 , 虾蟹混养一定要控制好小龙虾投放密度 , 一旦小龙虾数量过多 , 就会吃掉水草 , 导致“草死虾蟹亡” 。 同时要大面积种植伊乐藻、苦草等水草 , 为虾蟹蜕壳提供天然的良好环境 。 同时不能使用消毒剂 , 而是改用有益菌吸收蟹塘水里的亚硝酸盐、氯化氢等 , 压制有害病菌 。
根据新伍村的混养情况 , 当地农业部门探索形成虾蟹混养“兴化模式” 。 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水产技术指导科科长张凤翔介绍 , 该模式通过定量放养10-12只抱仔龙虾 , 在不影响大闸蟹产量和规格的前提下 , 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的纯效益 , 获得泰州市地方标准立项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文章图片
据介绍 , 与投放虾苗相比 , 放养抱仔龙虾成本更低 , 且易于控制小龙虾密度 , 实现虾蟹“和谐共生” 。 去年3月15日至16日 , 全省虾蟹混养“兴化模式”经验研讨会在兴化召开 。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技术专家唐建清认为 , 兴化在“虾蟹混养”生产模式上的有益探索 , 为全省的小龙虾与河蟹生产提供了借鉴 。
融合发展 , “美味产业”迎来新风口
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 给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带来“长流水” 。 在官河村 , 小龙虾带动水面发包租金“水涨船高” , 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73.98万元 , 在全市独占鳌头 。
在新伍村 , 随着虾蟹混养“兴化模式”的推广 , 蟹塘承包也掀起一轮热潮 。 村党总支书记杨永前告诉采访人员 , 去年底 , 该村总面积约100亩的10多个蟹塘公开发包 , 引来60户来竞标 , 亩均租金约2000元 , 最高的达到的2600元 。 而放在五年前 , 这里蟹塘租金每亩只有700元左右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文章图片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 但采访人员在采访时也发现 , 虽然官河、新伍两村在小龙虾养殖上取得成效 , 但在产业链延伸上还是空白 , 甚至以本地小龙虾为食材的农家乐也很难见到踪影 。
不过 , 这两个村也开始有了新动作 。 李维月告诉采访人员 , 村里正准备打造一座荷藕套养小龙虾产业园 , 集垂钓、赏花、农家乐、民宿等于一体 , 不断延伸小龙虾产业链 , 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而在杨永前看来 , 获评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同镇刘泽村 , 给新伍村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了“近水楼台”的条件 。 “我们将考虑新上冷库项目 , 同时以节为媒 , 举办小龙虾捕捞节、小龙虾美食节等 。 ”杨永前表示 , 通过与刘泽村错位发展、互补长短 ,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 观乡村美景、品特色美食 , 让村民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