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交汇点讯提起兴化特色水产品 , 大闸蟹牢牢占据“C位” 。 而今 , 小龙虾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 在沙沟镇官河村和海南镇新伍村 , 小龙虾已渐成致富“新引擎”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文章图片
进入八月下旬 , 新伍村的小龙虾销售已近尾声 , 但官河村的养殖户还按“虾”不动 , 静待销售“黄金期” 。 如今 , 在官河村 , 荷藕套养小龙虾面积有6000亩 , 全村700多户有近七成从事荷藕套养小龙虾产业;在新伍村 , 虾蟹混养“兴化模式”得到推广 , 亩均纯收益最高超过1万元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 透过“一只虾”探寻两村产业发展之路可以看到 , 其中既有共通之处 , 也有各自特色 , 尤其是水产养殖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
“藕”遇小龙虾 , 村支书成致富“火车头”
烈日炎炎 , 古色古香的官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依水而建 , “中国荷藕套养小龙虾第一村”招牌熠熠发光 。 不远处 , 千亩藕塘尽收眼底 。
从谈“虾”色变到致富“新引擎”,这两个村的“虾文章”越写越精彩
文章图片
说起官河村荷藕套养小龙虾产业 , 就绕不开村党总支书记李维月 。
靠水吃水 , 官河村水面资源丰富 , 达到7360亩 。 早年 , 村民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 , 收益普遍不高 。
2009年 , 李维月担任村会计 。 偶然一次 , 他在自家10亩藕塘内发现有不少龙虾 , 这让爱吃龙虾的他喜出望外 。 俗话说 , 穷则变、变得通 。 大饱口福的李维月转念一想:放些虾苗到藕塘里 , 是不是就可以挣荷藕、小龙虾“两份钱”?
当年 , 他投放了少量虾苗 , 年底发现小龙虾的产量还不错 。 第二年 , 他拿出60亩的藕塘试验 , 但却因没控制好小龙虾养殖密度导致荷藕大面积死亡 。
痛定思痛 , 李维月一边自查资料 , 一边遍寻农业专家 。 原来 , 小龙虾繁殖力强 , 当虾苗投放后的第二年春季 , 荷藕开始发芽长叶 , 很多就被小龙虾吃光 。
如何解决?在专家指导下 , 李维月在藕塘四周挖了深约1米的沟 , 每到清明节前后 , 将藕塘内的水位降下来 , 这样小龙虾就会“跑”进沟内 , 避免了荷藕的嫩芽被吃光 。
在日常摸索中 , 李维月逐渐掌握了荷藕套养小龙虾的技术:小龙虾对水质要求高 , 要保证藕塘内的水质良好;每年5月底、6月中旬要进行两次施肥 , 这两个时间段是荷藕生长的重要期;套养三年后 , 龙虾个头会变小 , 这时候就需要适量投放其他龙虾品种 。
在看到李维月转型成功后 , 村民纷纷前来“取经” 。 2013年 , 李维月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 , 全面推广荷藕套养小龙虾模式 , 目前 , 套养面积达6000亩 , 亩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
村民李德平承包了村里80亩塘口 , 早年养鱼效益低 , 后去苏州打工 。 得知李维月推广新技术后 , 他返乡上门学习 , 开始荷藕套养小龙虾 , 去年纯收入超30万元 。 他笑着说 , 在李支书的带领下 , 想不致富都难 。
在李维月看来 , 采用荷藕套养小龙虾模式 , 小龙虾的产量不算高 , 每亩约150斤 , 但品质好、单价高 。 “在藕塘内 , 龙虾的生存时间长 , 因此我们官河村长出的龙虾都是‘反季销售’ , 一般从年底卖 , 持续到次年5月份 。 ”李维月介绍 , 这个时间段内 , 市场上的龙虾少 , 可以卖个好价钱 , 去年卖得最贵的达到每斤140元 。
虾蟹混养 , 亩均增收超3000元
凌晨1点至4点 , 大多数人还在梦中酣睡 。 而在每年6月中旬到8月上旬 , 这个时间段却是新伍村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候:在老村部改建的小龙虾交易市场 , 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 养殖户骑着满载小龙虾的三轮车前来 , 一辆辆大货车早已等候在此 , 每天交易量达5万斤 , 全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