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叮了会致命,超两亿人有感染风险

这种虫叮了会致命,超两亿人有感染风险

文章图片


体型比芝麻还小 , 以动物鲜血为食 , 如果感知周围有动物活动 , 就会来到草叶顶端 , 张开一对前肢作“拥抱太阳”状 , 之后 , 会抓住“猎物”的衣物或皮毛 , 用口器切开皮肤并寻找血管 , 将自己半身都埋入伤口内 , 尽情享用“美味” , 这一名副其实的“吸血鬼”就是蜱虫 。
蜱虫叮咬时 , 在人或动物体表攀附时间可达十几天 。 “吃饱喝足”的蜱虫体型会膨胀几十倍 , 在人的体表能形成如一颗黄豆大小的“痣” 。 这一过程中 , 人可能还会感染蜱虫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 人感染该病毒后 , 可能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下简称发热伴) , 感染者出现持续发热症状 , 重症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水平降低并引发休克和多脏器衰竭 , 最终导致死亡 。
近两年以来 , 全国已出现多例因蜱虫叮咬致死的事件 , 发热伴这一疾病也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 7月 ,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对媒体表示 , 今年 , 研究所接诊的蜱虫叮咬病例较往年同期多出三成 。 需警惕的是 , 在气候变暖影响下 , 全球范围内的蜱虫活动范围在扩大 , 每个人都可能暴露在这一“吸血鬼”叮咬的风险下 。

图/视觉中国
唾液是秘密武器
蜱虫民间称“草爬子”“扁虱” , 是一种体外寄生虫 。 邹洋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除北京病例外 , 今年医院接诊的河北、河南、山东等跨省的患者比例也有所增加 。 病人初期典型症状包括虫咬导致的皮肤损伤、红肿热痛、全身泛化性皮疹、不明发热等 。
发热伴是蜱虫叮咬后引发的一种严重疾病 , 在中国常见 , 也被称为蜱虫病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 发热伴是人畜共患病 ,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 伴有胃肠道症状 , 重症病例出现多器官衰竭、出血、休克等 。 2009~2010年间 , 中国河南、湖北、山东等六省曾发生大规模蜱虫叮咬致死事件 。 中疾控下属的病毒预防控制所(IVDC)资料显示 , 截至2010年9月 , 六省份共计疑似发热伴住院病患有241位 , 其中171例确诊 , 21例死亡 。
国家卫健委2010年发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等技术文件 。 根据IVDC资料 , 该病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 , 在江苏省宜兴市出现11例聚集性病例 , 死亡2人 , 主要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 。 长角血蜱在国内分布广泛 , 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森林地区 。 人可能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感染 。 今年6月 , 北京疾控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 , 中国发热伴发病人数已达18902例 , 整体病死率达5.11% 。
鲍倡俊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 , 也曾是蜱虫叮咬的受害者 。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 在一次野外采蜱工作中 , 他镊子没拿稳 , 让一只蜱虫逃脱 , 怎么也找不到了 。 当时没有任何感觉 , 过了三天回家洗澡后挠脖子 , 察觉“手感不对” , 一看才发现附着了一只蜱虫 , 很有可能就是三天前的“漏网之蜱” 。 所幸没有造成感染 。 “蜱虫叮咬有很强的隐匿性 。 ”他提醒道 。
由于叮咬的隐匿性 , 大多数人发现的时候 , 蜱虫已经在身上“大快朵颐”超过24小时 。 许多病人是注意到身上多了一颗不明原因的“痣” , 并且拔不掉 , 才意识到自己遭到蜱虫攻击 。 邹洋指出 , 这给蜱虫携带的许多病原体以可乘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