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汉: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 二 )


“事实是最好的证人 , 也是最有力的反驳者 。 ”以《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为例 , 里面呈现的多是各类事实 , 少见李景汉的主张和观点 , 但正是这些事实 , 使得这本书至今仍是认识那个时代华北乡村最为重要的文本之一 。 也正是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 , 李景汉得出了土地问题为农村的根本问题 , 要通过节育、移民、增加生产等措施来解决农村人口过密问题 , 中国农村不能走工业资本主义道路、要注重发展农村手工业及农民合作经济等一系列理论灼见 。 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等众多学者也将这些事实作为核心证据引用 , 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 。
李景汉从创造力、判断力的培养等方面强调从实求知的重要性 。 在他看来 , 人生的最大贡献和价值是创造 , 但如果不善于读书 , 非但不能提升 , 反倒削减了创造力 , 使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跟着别人走 。 他认为 , “我们处在大自然里与日常和社会的各方接触 , 也可以说是在读书” , 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外乎求知识、求真理 , 书不过是记叙事实的一种工具 , 从读书中获得的是古人的经验、知识、心得 , 而社会调查则是自己直接从实践中发现真理与事实 。 自己直接体验出来的知识和思想 , 才是创造 , 才是真有生命的东西 。
他还特别强调读书必须要有判断力 , 无论读多少书 , 要能始终维持我们的主人地位 , 即思想自由、创造自由 。 他认为一本书有三个方面最值得注意:一是内容 , 须要完全真实 , 言之有物而不空洞;二是写法 , 要清楚俐落 , 有条理;三是文字 , 要叙述得辞句生动 。 其中第一点为首要 , 为要达到真实的目的 , 即使牺牲了“写法”和“动人”也在所不惜 。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不是为调查而调查”
虽然痴迷于社会调查 , 但李景汉始终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调查而调查 , 最好不举行调查 , 举行调查必有一定清楚的目的” 。 他的志向是要把现代社会调查法与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 切实反映中国国情 , 给立志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士仁人们提供材料 。 具体来说 , 这种志向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社会 , 即“使人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来改善社会实际生活 , 解决社会问题 , 增进人类幸福”;二是推进社会学的本土化 , 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
出生和成长于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时代 , 李景汉与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一样 , 怀有强烈的救世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 他反对空喊口号 , 主张要“多用理智、少用情感” , 要先把现状和事实搞清楚 。 他认为 , 中国实有其不可磨灭之固有精神与文化 , 只有通过细密的调查研究 , 才能认清中国之本来面目 , 保存和发扬其优点、美德 , 并铲除其劣点、恶习 , 而不能停留于“举凡不合某人之心或不合某派之意者 , 统在打倒之列” 。 这样看似热闹 , 但结果则是有打而不倒者 , 有不打而自倒者 , 有打倒而又起者 , 反而大受其罪 。 他主张要通过社会调查掌握事实 , 搞清楚何者确应打倒 , 如何才能打倒 , 打倒之步骤为何 , “谁认清了现实 , 谁就是时代的主人、时代的向导;谁远现实 , 谁就是时代的附庸、时代的渣滓” 。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祝贺李景汉执教六十周年暨九十寿辰”座谈会上 , 李景汉仍壮心不已 , 提出了中国社会学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想 。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他就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现在所用的社会学课本皆为洋文原本 , 或译本 , 纯为外国社会之材料”的问题 , 提出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发展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 他的社会调查 , 就为推进社会学本土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 这种贡献 , 不仅仅体现在积累了大量本土的、系统的资料上 , 而且在于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村发展、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真知灼见 , 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调查方法 。 体现出中国社会学人最初的方法论自觉和艰辛探索 , 是中国社会学界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