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市场转型,小型健身房是出路吗( 二 )


健身市场正在经历洗牌 。 今年1月 , 中健健身爆雷 , 创始人失联;6月 , 一兆韦德宣布浙商财团对其重组;7月 , 在全国设有150家门店的梵羽瑜伽因经营不善被迫闭店停课 , 许多会员退卡困难 。
互联网健身新势力正在蓬勃发展 。 7月 , Keep在港交所上市 , 首日高开4.77% , 市值达159亿港元 。 乐刻运动近期提出“百城万店”目标 , 其打造的小型健身房跑通了月付制、场馆小型化、无推销、教练服务标准化等商业模式 。 截至目前 , 乐刻已经在全国23个城市开出了1300家门店 , 注册用户数目前有1000多万 。
谈起该目标时 , 乐刻运动城市事业部总经理汤鑫向记者表示:“从国内市场的体量看 , 健身房加工作室大概有20多万家 。 如果我们有机会占据市场的5% , 就是1万家门店 。 ”
近年来健身行业普遍承压 , 互联网健身品牌正在逆势崛起 。
分析乐刻的经营模式 , 可以看出其秘诀是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 月卡模式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门槛和成本;24小时健身房拓展了时间局限 , 使健身更自由;教练不推销课程 , 更是把教练从销售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 使其专心教学 , 提高了用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小而美”门店模式叠加高密度开店 , 满足了顾客对健身房离家近的需求 。
乐刻的迅速拓店离不开加盟模式的助力 。 记者了解到 , 2018年6月 , 乐刻健身房的模型规模化跑通并开放加盟 。 “今天乐刻1300家门店中 , 有70%以上的门店是由合伙人加盟 。 目前 , 乐刻共签约661位合伙人 , 签约双店以上合伙人占比40.2% 。 ”汤鑫表示 。
关于乐刻的门店模型 , 汤鑫列出一组数据:“我们每家乐刻门店大概在300平方米 , 投入大概在100万—130万元之间 , 包括有氧区、器械区、力量区、团操室与私教区 。 店均会员数在500人以上 , 每个月用户来7.3次 , 复购率较高 。 ”
此外 , 乐刻运动还强调 , 其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连锁而是运动产业中台 。 产业中台推动用户、教练和场地的三环匹配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提高 , 由平台导购、派单系统、约课系统、用户评价系统、在线化运营系统、教练和课程的供应链、数字化用户资产等元素构成 , 这也是业内唯一将供给端、需求端在线化并数字化的中台系统 。
“本质上 , 乐刻是一家产业互联网公司 , 我们希望推动用户体验、成本、效率的革新 , 推动产业系统性的迭代和优化 。 ”乐刻创始人兼CEO韩伟在发布会上表示 。
打造1公里健身圈健身市场前景如何
日前 , 体育总局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 , 到2025年 , 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
“一般而言 , 健身工作室的面积大概在150—300平方米 , 覆盖到1—1.5公里的健身人群 。 ”邓宇均估算 。
“用户选择健身房看重便利性 , 我们的1公里健身圈在核心城市已经初见规模了 。 ”汤鑫表示 , 该布局让乐刻拥有超过20%的跨店用户 。 “比如 , 我们认为杭州现在的天花板可能是300—400家店 , 随着运营效率提高 , 渗透率增加 , 城市容量可能会变成500—600家 。 ”
《报告》显示 , 中国健身房用户选择健身房的最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 , 占比63.8% , 教练和课程排在第二位 , 占比54.0% 。 此外 , 环境氛围与器械设备也是健身房的核心竞争力 。 从城市维度来看 , 上海市的健身消费者数量大幅领先 , 占比19.63% , 其次是北京、重庆、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 , 合计占比达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