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疫情”之下,这里的葡萄为何不受损、销得好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檀祝平柳鑫孙嘉隆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过国忠
8月28日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来到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毛家村超千亩葡萄基地 , 走进种植大户陆校金家的大棚 , 一串串绿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 , 呈现着丰收的景象 。
“高温+疫情”之下,这里的葡萄为何不受损、销得好
文章图片
正在棚内按照订单采摘葡萄的陆校金笑嘻嘻地说 , “我家种植葡萄65亩 , 这是我们的主打品种阳光玫瑰 。 自7月中旬开剪以来 , 仅高档品种阳光玫瑰每斤卖到40元以上 , 最多一天能销出200多斤 。 ”
“果品是毛家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 也是农户的‘致富果’ 。 目前 , 全村仅种植葡萄就超1000亩 , 有早中晚20多个品种 。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毛家村党总支书记陈文波说 , 6月中旬就开剪的夏黑葡萄 , 无论品质还是卖相 , 在苏南地区都数一数二 , 曾获得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 , 并多次获得江苏省优质果品评比金奖 。
今年苏南“高温+疫情”之下 , 常州礼嘉毛家村的葡萄为何没受损还销得好?
在当地村民看来 , 这关键在于当地生态的环境友好、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先进和绿色农产品品质高 。
毛家村是个农业村 , 果品种植近40年 。 然而 , 过去无论是桃、梨等都没像如今这样大规模、多品种、高知名度 , 村民收入和村级经济收入在全区村级考核中也不靠前 。
原因何在?
用当地村干部的话来说 , “那时村民田地分散、品种无科技含量 , 生态环境也是不尽如人意 。 ”
进入新时代 , 毛家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实施乡村振兴中 , 突出问题导向 , 切实践行“两山”理论 , 从提升生态环境着手 , 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 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方式 , 整合各类资源 , 引导农民走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新型农业产业之路 。
“高温+疫情”之下,这里的葡萄为何不受损、销得好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随着果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 如何解决农户销路问题成为摆在村委会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
“高温+疫情”之下,这里的葡萄为何不受损、销得好
文章图片
“我们与高校、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合作 , 建立常州市毛家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成立毛家村创客中心 , 重点孵化培育‘礼+盒子’‘蜂鸟农场’项目 , 不断提升水蜜桃、葡萄等优势果品的文化附加值 , 还依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服务队帮助建立的‘礼+盒子’电商平台 , 升级供销综合服务社 , 创办供销田头市场 , 组建青年党员直播带货团 , 加速培养本地电商人才 , 打通‘线下+线上’销售渠道 , 实现本地农产品‘云端’热销 , 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 。 ”陈文波说 。
今年从6月初开始 , 江南地区就进入超高温、降水偏少的天气 。 而那时正值水密桃、葡萄等生长的关键时期 , 为避免农业因旱受灾 , 村委干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 凭借之前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 , 及时科学调水 , 对农作物加大补水灌溉密度 , 千方百计缓解旱情 , 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 指导种植户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 确保果树结实率 。
“高温+疫情”之下,这里的葡萄为何不受损、销得好
文章图片
“今年江南出现的裂果、落果、日灼伤害等现象 , 其实与品种、地势、设施等有关 。 ”陈文波说 , 我们通过架棚 , 棚顶覆盖遮阳网 , 以及采用物联网监控、滴灌、喷灌、喷施防晒剂等成套技术 , 有效避免了阳光直射 , 减轻了高温对果品灼伤 , 确保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林果生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