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源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面访关振鹏是在8月一个周四 , 那天也是他的手术日 。 当他连续完成4台手术、大步流星走回办公室时 , 已经下午3点半 。 午餐还在办公桌上 , 是同事帮他从食堂打回来的一份面条 , 已经坨成了一团 。
“我们边吃边讲 。 ”
关振鹏一边招呼采访人员 , 一边先服下一片二甲双胍 。 他患有糖尿病 , 需随餐定时服用降糖药 。 只是他的“定时” , 时常因为就餐时间不固定而变成不准时 。
关振鹏现年53岁 , 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 , 也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 , 已成功完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近万例 。
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源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文章图片
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高满意度
“年纪大了 , 膝盖软骨已经磨没了 , 疼得走不了路 , 只能去换人工的关节了 。 ”
提到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 很多人并不陌生 , 甚至身边的亲属就曾经做过此手术 , 或者正在考虑进行此类手术 。 而如果要进一步追问患者的术后感受 ,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太疼了!
“疼” , 的确是很多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噩梦 。 因为手术时需要切除患者整个膝关节的坏死表面以及部分韧带 , 损伤创面大、恢复周期长 , 且术后活动范围或重体力劳动受限 , 因此约有20%的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不满意 。 怕疼或者担心手术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 也直接导致不少患者宁愿忍受疼痛 , 也不愿意选择膝关节置换术 。
“实际上 , 现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方案 , 比如单髁置换术 , 比如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等等 。 可以说 , 疼痛现在不再是临床不可克服的问题 。 特别是单髁置换术作为一种新技术 , 凭借其创口小、截骨量少、恢复快、关节运动范围大等优势 , 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广 。 ”作为国内单髁关节置换术先行者之一的关振鹏 , 是从2014年开始探索并实践单髁置换术的 , 现已经为约1000位患者成功进行了该手术 。
为什么单髁置换术的优势如此明显?这要从人的膝关节结构说起 。
原来 , 人的膝关节共有三个间室 , 分别为内侧间室、外侧间室以及髌股关节间室 。 如果患者的关节软骨损伤已经牵涉三个间室 , 那就只能做全膝关节置换术 。 而如果患者的关节损伤只牵涉一个间室 , 比如单纯的膝内翻病人 , 虽然内侧间室磨损了 , 但外侧间室和髌股关节间室都正常 , 在没有新技术的情况下就要把患者的全膝关节表面都换掉 , 这很可惜 。 现在 , 应用新技术方法 , 此类患者只需要进行一个比较精准的微创手术 , 把受损伤的间室部分切除 , 重新加上一个比全膝关节小一半以上的组件就可以了 , 这就是单髁置换术 。
“也就是说 , 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 , 单髁关节置换术的突出优势在于:仅需切除病变的关节面 , 因此切除的骨质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少得多;同时 , 手术植入人体的异物如金属、聚乙烯、骨水泥等也较少;此外 , 微创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 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走路了 。 ”关振鹏介绍 , 单髁置换术的疗效业界有目共睹 , 目前国外报道这一术式的十年满意率达95%左右 。
不只是术后满意率 , 让关振鹏更为欣喜的是 , 经过多年探索 , 临床骨科医生们还发现 , 约有1/3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进行单髁置换术 。 这也就意味着 , 将有1/3的病人能够选择更优的手术方式 , 并拥有更高质量的术后生活 。
手握时代“接力棒” , 积极开拓创新
虽然近30年来 , 我国的关节外科得以飞速发展 , 但不得不坦承的是 , 中国现在大范围推广和使用的关节置换术式 , 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 而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带到中国的人 , 正是关振鹏的老师——吕厚山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