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的那抹 巾帼红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侨乡的那抹 巾帼红
文章图片
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测血压
●本报明溪采访人员站雷玉平通讯员王月清文/图
8月15日 , 天朗气清 。 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村部前大榕树下 , 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巾帼志愿者 , 正商量着前往医养结合中心的安排事项 。
梓口坊村被誉为明溪“新侨村” , 总人口2206人 , 其中出国务工经商人口占了三成 , 可谓“家家有华侨、户户是侨眷” 。 但伴随而来的是留守老人、儿童日益增多 , 侨眷留守问题日渐突显 。
如何解决老人生活照料、子女教育问题?梓口坊村组建“侨姐”巾帼志愿阳光服务队 , 回应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群体的需求 , 减少年轻人外出的后顾之忧 。
让养老更有温度
“清华来啦!”“又给我们送来这么多东西啊!”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拿着自家种的果蔬、新鲜的鱼肉 , 走进梓口坊村医养结合中心 , 老人们熟悉地和她们打招呼 。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妇联主席戴清华是这支服务队的队长 。 2014年 , 她和志愿者们走遍街头巷尾 , 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聘请专业团队调研论证 , 并筹措资金600多万元 , 于2016年建成了集医疗救治、康复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村医养中心 。
侨乡的那抹 巾帼红】中心配备了医疗室、健身室、多功能媒体室、阅览室、餐厅和床位 。 按照“微负担养老、零距离就医、全方位服务”理念 , 聘请6名管理服务人员 , 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 。
“我们有两位巾帼志愿服务者 , 在长者食堂做志愿服务 。 在她们的帮助下 , 解决了村里很大一部分老人的一日三餐问题 。 ”戴清华说 。
为保障医养中心正常运营 , 村里还建立爱心养老基金 , 发动热心家乡发展、公益事业的村民及企业家慈善募捐共10余万元 。 如今 , 村里年满60周岁的老人 , 每个月只需交210元就可以在中心用餐 。
“清华心细 , 大事小事她都很上心 , 我们放心着呢 。 ”无论谁家的事戴清华都当自家的事办 , 最多时 , 有20多个老人都把医保卡等委托给她保管 , 让她代为领取养老金和缴纳医保 。 每次她都逐一办好 , 打印好清单送上门 。
心中有本健康账
“赖大娘 , 您可不能再自己减药 。 ”“黄大爷 , 测好了 , 血压正常 。 虽然立秋了 , 可天气还很热 , 要注意防暑 。 ”在医养结合中心 , 巾帼志愿服务队成员郑瑜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位来体检的村民 。
“村中老人多 , 能做就多做点 。 ”谈及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 , 郑瑜说 。
郑瑜原是梓口坊村医生 , 1997年随着出国热潮前往奥地利、意大利务工 。 2001年 , 梓口坊村2位老医生退休 , 考虑到近500名的留守老人 , 郑瑜选择回国回村 , 和同样学医的丈夫做回老本行 。
“有郑医生在家乡 , 我们在外打拼都更安心 。 ”在意大利务工的邓先生说 。
2019年9月 , 郑瑜结束一天的工作 , 正准备休息 , 接到邓先生的电话 , 拜托其到家中看望父亲 。 原来 , 老人白天开始呕吐 , 以为吃坏东西 , 硬撑着不就医 , 晚上时状况更加严重 。 到邓先生家 , 郑瑜夫妇发现老人已疼得在床上打滚 , 于是连夜开车 , 护送老人到县医院 。 经检查确诊为胃穿孔 , 需要立即手术 。 郑瑜夫妇在手术室外等候 , 直到老人手术后情况稳定才回村 。
“郑医生心里惦记着我们的健康呢!”林大娘竖着拇指夸赞 。 今年2月 , 林大娘在短短1个月时间 , 从70公斤瘦到60多公斤 , 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她“减肥”成功的事 。 可郑瑜却担忧不已 , 苦劝大娘做检查 , 一查 , 竟是甲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