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兴:急诊救治是一场限时“接力赛”

【田兆兴:急诊救治是一场限时“接力赛”】田兆兴:急诊救治是一场限时“接力赛”


◎本报见习记者 陈祎琪
名医简介
田兆兴: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 , 医学博士 , 主任医师 , 教授 。 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创伤急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技术培训学组委员、中法急救与灾难医学合作中心专家组成员等 , 任《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编委和CMJ、Plos One、BMJ Open、《临床急诊杂志》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
“咱们先垫付 , 病人情况很危急 , 必须立即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 并实施抢救 。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田兆兴对着电话另一头的急诊一线值班医生说 。
此时已接近晚上9点 , 夜幕降临给了人们休憩的理由 , 但田兆兴却比白天更忙了 。 不过 , 他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连轴转的状态 , 没有一丝倦容 。 说起对电话里这位急诊患者的处理情况 , 田兆兴解释道:“患者是在京务工的农民 , 很可能是主动脉夹层 , 这种命悬一线的情况 , 我们不能因为他当下没钱就放弃抢救他 , 生命比钱重要 。 ”
在田兆兴的心里 , 人们生病受伤已然不幸 , 如果到医院还得不到及时救治更是不幸中的不幸 , “我们决不允许患者遭受两次不幸” 。
急诊科医生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全球约10%的死亡患者和16%的致残患者因创伤所致 。 我国创伤致死率比西方发达国家高1倍 , 作为社会劳动力主体的45岁以下死亡者中 , 有2/3由创伤导致 。
“以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为例 , 每天急诊量四五百人 , 高峰期可达六七百人 , 这其中70%都与创伤相关 。 而多发伤由于伤及全身多个部位 , 给救治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 ”田兆兴表示 , 急诊救治是一场需多学科多人员通力合作的限时“接力赛” 。
首先 , 分诊台护士需在有限的时间内 ,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快速分级 。 3级和4级患者程度较轻 , 一般在诊室按序就诊;2级危重患者和1级濒危患者程度较重 , 会被直接送往抢救室 。
然后 , 急诊科医生会通过听诊器、超声、胸片、CT等专业体格检查和客观评价手段 , 确定患者的具体情况 , 从而进行二次分诊 。 比如 , 将诊断为脊柱损伤的患者转至脊柱外科 , 骨盆骨折的患者转至创伤骨科 , 肝脾破裂的患者转至普外科等 。 田兆兴说 , “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临床专科 , 业内常说‘门诊看病 , 急诊救命’ , 我们的职责就是统筹全局 ,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 并明确诊断 。 ”
令田兆兴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产后28天的女患者 , 转诊至积水潭医院时表现出明显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症状 , 但田兆兴与该院心内科团队会诊后 , 并未立即按此诊断给予救治 。 “我们考虑到患者没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 又是育龄期 , 有激素保护 , 患心肌梗死的概率其实很低 , 加上有一点背痛 , 综合评估后 , 我们为她安排了主动脉的CTA检查 , 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 。 ”
临床上 , 急性心肌梗死需行抗凝治疗 , 而主动脉夹层需在出血的局部快速止血 , 防止进一步撕裂 。 两者治疗原则截然相反 , 一旦误诊后果不堪设想 。 幸亏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 , 最终才得以获救 。
田兆兴感慨 , 在急诊救治这场限时“接力赛”中 ,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 都有可能贻误患者的黄金抢救时机 , 从而让一条鲜活的生命陨落 。 “急诊科大夫作为承前启后的一环 ,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检查作出明确诊断 , 才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把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