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
文章图片
朱志伟在稻田里捕捞“大桥石鲤”
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
文章图片
“乳源1号”受访者供图
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
文章图片
黄樟翰与朱志伟交流“大桥石鲤”种苗繁育
文/图羊城晚报采访人员张文
通讯员赖南坡李巧
中秋将至 , 韶关乳源县大桥镇中冲村早晚时分的秋意渐显 。 在“石头山”的环绕下 , 一年只种一季的水稻接近成熟 , 稻田里还生长着一种采食落水禾花长大的禾花鱼 , 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石鲤” 。
如今 , 小小“石鲤”从村民“自给自足”变成亩均收益超2000元的“致富鱼” , 稻渔综合产值超过4000元;“大桥石鲤”入选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名录 , 中冲村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深山里的禾花鱼通过电商平台被端上城市的餐桌 , 相关预制菜研发如火如荼地进行……乳源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 接下来当地将建成多个保种场 , 确保两年内的禾花鱼鱼苗供应量达到3000万尾以上 , 届时产值可达3亿元 。
一阵秋风起 , 稻香鱼儿肥
村口的农田里 , 中冲村村民朱炳子在准备排水捕鱼 。 随着水位下降 , 一条条饱满圆润、乌里透红的鱼儿显露出身形 。 他动作迅捷 , 伸手抓起一条条禾花鱼 , 装入身旁水桶中 。
“鱼苗在稻田里养了两个多月 , 现在差不多四指长 , 是最美味的时候 。 ”朱炳子说 , 水稻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能收割 , 稻田需要提前排水 , 这段时间正是禾花鱼大量上市的时期 。
每年初秋开始 , 朱志伟会不停接到问询禾花鱼上市时间的电话 。 有食客喜欢约上三五亲友前来 , 买几斤鱼回去尝鲜 。 也有人趁周末或节假日 , 从韶关城区或珠三角城市驱车过来 , 带孩子在稻田里感受“现场抓鱼”的农趣 。
9月中上旬的中冲村 , 空气中弥散着花生油与禾花鱼“激情碰撞”后产生的浓郁香气 。 大桥镇一景区附近农庄老板告诉采访人员 , 禾花鱼骨质柔软 , 肉质细嫩 , 味道鲜甜 , 可根据食客要求加工成各种食材 , 其中酥炸是最受欢迎的吃法 。
随着社交媒体和农村物流的发展 , 让中冲村这个石灰岩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禾花鱼销售的主要途径 , 使用“氧气包”走生鲜物流渠道配送禾花鱼 , 更让大山外的朋友吃上鲜活禾花鱼成为可能 。
一位老专家 , 孜孜育苗路
大桥镇地处石灰岩山区 , 崇山峻岭之间 , 村民祖祖辈辈在农田里劳作 。 当地虽有稻田养殖禾花鱼的传统 , 但禾花鱼真正走向产业化之路 , 与黄樟翰等渔业专家的努力密不可分 。
黄樟翰曾任珠江水产研究所营养与养殖技术研究室主任、水产养殖学科首席科学家 , 长期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工作 。 2013年他在乳源调研时发现 , 大桥镇核桃山村、中冲村等地有良好的稻鱼养殖传统 , 但稻田养殖的“石鲤”生长速度慢、亩产量低 , 因为禾花鱼由当地村民留种养殖的 , 时间一长品种严重退化 。
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2014年开始 , 黄樟翰与技术团队扎根乳源 , 开启高寒山区渔业科技惠农之旅 。 他与学生、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朱华平对乳源土著禾花鱼品种“石鲤”进行提纯复壮 。 通过连续多代选育形成的禾花鱼新品种“乳源石鲤1号” , 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 且体型短圆、跳跃能力弱 , 非常适宜稻田养殖 。 去年8月 , “乳源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成为我国首个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禾花鱼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