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牦牛“牛”起来 牧民增收底气足( 二 )


“冬春无法放牧时 , 平均一头牦牛每天需要吃5斤干草 , 5个月下来 , 100多头牦牛7万多斤才够 , 按最便宜的1元1斤干草算 , 7万多元是笔不小的开支 。 遇到雪灾 , 干草要两三元才能买得到 , 有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掉膘甚至死亡 。 ”斯郎泽仁算了一下账 。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 , 全村298户、1586人 , 牦牛存栏达2.1万头 , 像斯郎泽仁一样 , 牧民们都最担心牦牛越冬度春时的饲草问题 。 去年11月 , 8000亩优质牧草丰收 。 “不但自己村的牦牛够吃 , 多余的还能卖出去 。 ”村党支部书记昂旺降措高兴地说 。 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粗略算了一下 , 现在1亩地产干草3500斤 , 是天然草场的20倍 , 8000亩牧草最低产值可达2800万元 。
今年3—4月 , 理塘县虽然下了好几场大雪 , 但斯郎泽仁的心却不慌 , 因为家中堆满100多头牦牛的饲草 , 过冬期间没有因缺饲草死一头牦牛 。
近年来 , 理塘县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大力开展牧草种植 , 促进了牧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 提高了当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今年种植的1.85万亩优质牧草 , 预计产牧草3237.5万公斤 , 可供12319头牦牛冬春补饲 。 ”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畜牧师多吉说 。
给牦牛“现代”生活
近日 , 在理塘县现代牦牛产业园区务工的牧民洛泽仁开着自动撒料车 , 为圈舍的牦牛补饲 , 他说:“如今 , 园区里牦牛生活条件好了 , 不但有现代化的圈舍并每天消毒 , 还吃得好 , 不像以前养牦牛 , 最担心雪灾和缺饲料 。 ”
2020年开始 , 理塘县将“牧草生产、牦牛育肥、绵羊育种、活畜交易、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牧旅融合”等融入一体化运营 , 成立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
在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里 , 处处科技感十足 , 牛舍里实现了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 。 “这里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带一个智能终端 , 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 , 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以及后续的疫病防控、屠宰等信息 , 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 , 信息化管理 。 ”园区负责人周斌说 , 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 , 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科学地进行喂养 。
园区通过短期育肥 , 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 , 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 。 “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牦牛 , 一季出栏5500头左右 , 实现了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 。 ”周斌介绍 , 园区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 , 实现了牦牛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 起到了“科技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 。
2021年 , 理塘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约8000多万元 。 理塘牦牛肉、牦牛奶、风干牛肉等精深加工畜产品进入省外主体市场 。 搭建畜产品数字化物流管理中心平台 , 打破畜产品上行、外运物流“瓶颈”制约 。 2021年 , 园区实现综合产值2.17亿元 。
理塘县创新“园区+集体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模式 。 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 , 把企业、合作社、牧户紧密联系起来 , 建立起多重利益联结新机制 。 2021年 , 共为120户脱贫户代养432头牦牛 , 脱贫牧民年增收21.6万元 。 集体经济专合社将产业资金通过基金形式投入牦牛园区入股分红 , 年均分红50万元 。
“园区建成后 , 牦牛育肥出栏1万头以上 , 年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 , 提供就业岗位100个 。 园区覆盖禾尼、曲登等7个牧业乡镇、带动2.2万名脱贫牧民稳定增收 。 ”杨正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