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牦牛“牛”起来 牧民增收底气足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高原牦牛“牛”起来 牧民增收底气足
文章图片
高原牦牛“牛”起来 牧民增收底气足】务工农牧民正在打扫牦牛圈舍 。
九月的四川理塘 , 天高云淡 , 藏坝乡集体牧场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位于禾尼乡的牦牛产业园区内 , 3000余头牦牛在现代化的圈舍两边“散步” , 附近8000亩优质牧草基地的草已长到10公分高 , 牦牛肉等系列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四川省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 是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之一 。 牦牛产业是当地脱贫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 , 也是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
近年来 , 脱贫后的理塘县通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破解饲料供应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路径 , 建设集体牧场 , 实现规模化养殖;借助东西部协作 , 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将育种、优养、加工、销售融合发展 , 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 走出一条牦牛脱贫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
把牦牛存进“银行”
因为地贫人穷 , 2016年以前 , 理塘县藏坝乡全乡468户 , 其中252户已经搬到城里居住 , 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 。 2016年 , 藏坝乡党委在充分调研分析牦牛产业后 , 决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 整乡推进建设集体牧场 。
2016年4月中旬 , 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成立 。 “我们通过‘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 引导全乡468户农户 , 每户入股1头牦牛到合作社 , 牧场聘请专业饲养员集中管理、运营 。 ”藏坝乡原党委书记健康说 。
“一家入股一头牦牛成本不高 , 收入也不低 。 ”扎西村脱贫户益西曲扎说 , 他家没有劳动力 , 想发展什么都困难 , 自从有了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 , 就像把牦牛存到“银行”里 , 定期产生收益 , 并且普通农户与脱贫户是按三、七分成 。
为规避牦牛育肥过程中的风险 , 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合作社饲养员和广大牧民进行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
“牦牛出栏周期长 , 分散养殖模式效益差 , 加上饲养的人工费用 , 利润非常低 。 而采取集中育肥模式 , 不仅能极大地减少人工费用 , 而且牦牛的出栏周期明显缩短 , 收益明显增加 。 ”健康说道 。
同时 , 集体牧场直接销售牦牛肉以及牦牛奶、酥油等奶制产品 , 年收入可达8万至9万元 。 2016年底 , 合作社卖了46头牦牛、新生小牛116头 , 293户脱贫户每户实现分红493元 。 到2021年 , 293户脱贫户分红69.4万元、每户分到2367.42元 。
在理塘 , 达到500头牦牛以上的集体牧场共有15个 , 养殖规模达到7500余头 , 年出栏1000余头 , 带动脱贫牧户320户 , 脱贫户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 2020年2月 , 理塘县正式脱贫摘帽 。
让牦牛吃上“饱饭”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 , 年平均气温3.0℃ 。 千百年来 , “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 , “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是当地牦牛产业的发展常态 。
冬春季节 , 也是理塘县雪灾频繁光顾的季节 , 同时也是牦牛缺少饲草的艰难时刻 。 如何让牦牛吃上“饱饭” , 稳固好牦牛脱贫产业?理塘县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来解决这一难题 。
2021年6月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 , 决定投资900万元打造高原优质牧草基地 。 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为此在禾然尼巴村选取8000亩退化草地 , 采取“机械+人工”方式对草地进行改良 , 撒播燕麦草 , 优质牧草基地项目落地 。
8月上旬 , 看到长势良好的优质牧草 , 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泽仁十分高兴 , 因为冬春季节他家100多头牦牛的口粮不用愁了 。 过去虽然自家有5亩草地 , 但也只能给老弱病残的牦牛临时充饥 , 更多的时候还要拿钱去购买牧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