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逸飞|豫见小康记忆│医院的变迁——从“看病难”到智慧医疗

编者按:72年,从土坯房到小楼房,从农贸市场到跨境电商,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国庆节期间,大河网联合“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推出“豫见小康记忆”系列策划,从一张张新老照片的对比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见证幸福的生活。
郑州特大暴雨中,有一位在地铁五号线逆行的白衣天使,他英勇救人的事迹感动了万千网友,他就是郑州人民医院的医生于逸飞。于逸飞的父亲说,作为一名老兵,作为一个从业三十多年的老医生,他感觉到有传承了。
打开手机挂号、查询检查结果、与医生一对一咨询,智慧医疗让看病更便捷。先进的医疗设备、智慧化服务平台、贴心的诊疗服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真实感受到幸福提速,健康更有保障。
一位80后医生告诉采访人员:“从业以来,我觉得医疗行业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越来越指向精细化、个体化、智能化、无创化;另一方面,除了要对病人的疾病关注度提高,还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疏导。”
于逸飞|豫见小康记忆│医院的变迁——从“看病难”到智慧医疗
文章插图
1953年的郑州市公教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前身)
于逸飞|豫见小康记忆│医院的变迁——从“看病难”到智慧医疗
文章插图
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华美医院(郑州第三人民医院前身)
中国的“医生奶奶”胡佩兰、“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郭光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宋静、河南最美医生韦德华……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在河南,一代代医护工作者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勇敢迎接挑战,不断传承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统筹/张磊 执行/王怡潇 刘思嘉 胡瀚泽)
于逸飞|豫见小康记忆│医院的变迁——从“看病难”到智慧医疗】图片来源:“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