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新冠”,港中大医学院的研究有这些发现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 变异病毒株不断出现 , 虽然传染性更强 , 但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 , 重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 目前 , 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冠长期症状 , 也就是俗称的“长新冠” 。 但由于缺乏长期数据研究 , “长新冠”研究仍然没有科学的定论 。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不久前开展全香港首个“长新冠”调查 , 试图拆解其中的谜团 。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采访人员丘倩怡就此采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 , 了解最新进展 。
陈家亮告诉采访人员 , “长新冠”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和健康人群是完全不同的 , 他们透过分析粪便里的微生态研究“长新冠” , 目前发现 , “长新冠”患者有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衡 。 陈家亮提醒 , 对一般广大市民来说 , 预防受到感染是最重要的 , 而现在的医学证据已经证明 , 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是最有效预防“长新冠”的方式 。
关于“长新冠”目前国际上有这些数据值得关注
“长新冠”的国际定义指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毒清除后仍有至少一种症状并持续四周或以上 。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于2021年发表的研究显示 , 76%新冠患者康复后6个月内出现至少一种“长新冠”症状 , 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倦(31%)、记忆力差(28%)、脱发(21%)、焦虑(21%)和睡眠困难(21%)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9月26日 , 全美超81%的成年“长新冠”患者称 , 与感染新冠病毒之前相比 , 他们的日常行动受到了限制 。
英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四发布的数据则显示 , 截至目前 , 英国超过23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所谓“长新冠”后遗症 , 约占英国总人口3.5% 。 而据美国《财富》报道称 , “长新冠”可能会在短短几年内影响全球超10亿人口 。
关于“长新冠”,港中大医学院的研究有这些发现
文章图片
图源:环球时报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的儿子拉维·维里亚·雅克 , 是英国200万“长新冠”患者代表之一 。 他今年6月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 , 讲述了自己后新冠时期的痛苦生活 。 他当时称 , 自己受长期新冠症状的影响已长达15个月 , 每天不得不在床上度过近16个小时 。 主要症状是疲劳 , 嗅觉和味觉丧失 , 以及轻微的耳鸣和肠胃问题 。 拉维仅仅23岁 , 感染新冠之前是个健康的年轻人 , 每周都要骑几次自行车 , 每次骑20英里 。 但现在他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其短期内再进行类似的运动 。
港中大医学院:“长新冠”患者有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衡
除了欧美国家 , 经历第五波疫情冲击后 , 香港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重视“长新冠”问题 。 有香港社区组织周日(9日)公布“长新冠”对贫穷儿童学习生活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 , 其中显示近八成确诊新冠的基层儿童出现“长新冠”症状 , 过半儿童面对的后遗症是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 , 也就是俗称的“脑雾” , 其次是极度疲劳、失眠、极度疲倦等 。 该研究是在今年8月至9月期间 , 以网上问卷的形式访问了120名曾确诊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 , 了解年龄在3至12岁的儿童感染新冠后的后遗症 。
关于“长新冠”,港中大医学院的研究有这些发现
文章图片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7月宣布展开香港首个“长新冠”大型研究 , 希望在3个月时间内接触一万名及以上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香港市民 , 通过问卷调查新冠康复者出现后遗症的情况 。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告诉深圳卫视驻港采访人员丘倩怡 , 他的团队此前做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长新冠”问题在香港市民里普遍存在 , 但仍然需要大型研究才有足够数据告诉广大市民 , 究竟“长新冠”在香港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问题有多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