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

在努尔哈赤时代 , 汉人基本上是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的 , 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统治集团崇尚武力 , 其社会结构还处在奴隶主时代 , 也正是因为这种歧视汉人的做法 , 让后努尔哈赤时代陷入了各种危机之中 , 而这个难题在皇太极即位之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
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
文章图片
皇太极是大清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虚怀如谷、从谏如流的帝王 。 他的满汉观念就不是那么严重 , 对于属下的谏言 , 他不像乃父那样歧视汉人 , 相反 , 却很优待汉官 。 对于汉官的谏言 , 他总是高度重视 , 并积极采纳 。
事实上 , 皇太极打破了民族偏见 , 主张无论是满、汉、蒙 , 只要有一技之长 , 都会给予重用 。 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 , 一个汉人脱颖而出 , 他就是被视为诸葛在世的范文程 。
范文程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 , 他的先祖据说是宋朝宰相范仲淹 , 但是到了他的父亲这一辈便与做官无缘了 。 范文程21岁时 , 还是一名县学的生员 。 抚顺城被攻陷后 , 他主动投降努尔哈赤 。 也正是因为他的投降 , 后世很多人认为他有失大节 , 甚至被冠以汉奸的称号 , 这个说法其实有失偏颇 。
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
文章图片
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先不论范文程气节问题 , 当努尔哈赤得知他是范仲淹之后 , 欣然接受了他的投诚 , 不过努尔哈赤此举重点还是在笼络人心 , 并没有实质性的给予重用 。 所以在天命年间 , 范文程一直蛰伏在后金 , 没有机会大展拳脚 。
皇太极对范文程的垂青可就非同一般了 , 甚至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 当时范文程的官职是“章京” ,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官 , 但皇太极每遇军国大事 , 都要和范文程商量 , 每次遇到难以决策的大事时 , 便会问:“范章京在否?”八旗王公贵族遇到棘手的事情 , 皇太极也都会建议:“何不与范章京议之” 。 甚至范文程告病休假 , 许多事情都要等他痊愈后裁决 。
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
文章图片
实事求是地说 , 范文程为大清的开国立下了赫赫功劳 , 他参与了“破旅顺”、“收皮岛”、“讨朝鲜”、“抚定蒙古”等诸多重大国事的决策 。 天聪五年 , 皇太极在攻下大凌河后 , 范文程上了一道很有杀伤力的奏折 , 他建议皇太极避开山海关 , 绕道防御薄弱的雁门关攻入关内 , 乘胜进攻北京 。
天聪八年(1634年) , 皇太极发动了“入口之战” , 功围大小城镇50余个 , 纵深几达山西中部 , 即沉重打击了大明朝 , 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 皇太极还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 , 在后金知识分子中选考举人、秀才 , 为清朝依明朝制实行科举制 , 奠定了基础 。
在皇太极一朝 , 范文程受到了最高的礼遇 , 成为了首位汉人大学士 , 比起后来的雍正帝对张廷玉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 皇太极驾崩后 , 范文程一如既往地辅佐新君 。
大清第一汉臣,朝廷视他为权威,死后荣誉不亚于配享太庙
文章图片
1644年 , 在关系到清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 , 大学士范文程向摄政王多尔衮上了一个“入关南下、进取中原”的奏疏 。 由于范文程多年的崇高威望 , 使得他成为影响清朝统治者决策的关键人物 , 起结果便是范文程一言九鼎 , 奏疏上而计策定 。 三天之后 , 多尔衮率军南下 。
在后金晚期和清朝初期 , 范文程在巩固政权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 所起到的作用无人能比 , 虽不曾跃马扬鞭 , 冲锋陷阵 , 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 其功劳不输任何满族亲贵 。 入关后 , 范文程礼葬崇祯帝、举荐降臣等建议 , 安定了人心 , 笼络了人才 , 统一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