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房颤危害需警惕

近期 , 伴随着季节变化和气温下降 , 房颤患者显著增多 , 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
近年来 , 世界各地多个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证实 , 房颤这种心律失常疾病和季节变化以及温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波兰学者研究显示 , 冬季是房颤最高发的季节 , 冬季因房颤而收住心脏重症监护室的病患最多;丹麦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同样显示 , 冬季为房颤发生的高峰时段 , 夏季为低谷 , 但高峰和低估的差别不是很大 。
为什么气温骤降房颤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会增高?
刘旭教授解释道:“有关调查显示 , 低气温是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 。 寒冷季节是心脑血管病易发期 , 而且气温每下降10℃ , 心脏病发作风险就会上升7% 。 在众多心脏疾病中 , 更加“青睐”老年群体的房颤更是不得不防 。 ”
秋冬季节空气干燥 , 体内血液粘稠度增加 , 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 。 加上在低温环境下 , 外围血管收缩 , 造成血管阻力及压力上升 , 增加心脏负荷 , 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群 , 对这种环境变化更加敏感 , 如有不慎就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 在老年人群体中高发的房颤 , 不得不引起足够的警惕 。 总结而言 , 气温骤降会导致血小板凝集增加 , 血压升高 ,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及血液粘稠度增加 , 最终进一步增加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
为什么会突然得房颤?
很多人觉得房颤的发作是因为自身心脏的问题 , 其实环境诱因也是客观存在的 。 最近 , 心内科的患者和往常相比明显的多了起来 。 很多患者描述称自己有心慌、心悸、气急等症状 , 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其实是房颤发作了 , 其中很多已有较长的病史 。 在这个季节 , 很多患者都有一个相似点 , 就是平时症状不是很明显 , 在降温刺激下突然严重了起来 。 或许许多人会以为 , 这是降温后的正常生理反应 , 忍忍就过去了 。 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 这可能是房颤最先出现的征兆 , 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感冒发烧时 , 交感神经兴奋 , 特别容易引起房颤 , 或者增加房颤发生几率 , 老年人尤其要当心 。
房颤有什么危害?
数据显示 , 房颤患者的心房率能达到惊人的350-600次/分(正常情况下为60-100次/分) , 如此超负荷的运转对心脏的损害非常之大 。 更重要的是 , 房颤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心脏 , 其并发症更加凶险难防 。 房颤会引起脑梗死及其它脏器血栓 , 可使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2倍 , 而且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
房颤如何治疗?
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2个方面:药物治疗与导管消融治疗 。 由于房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患者各自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 , 目前供选择的药物并不多 , 而且药物治疗针对性相对较弱 , 无法根治 。 目前导管消融术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主选方案 , 和药物治疗相比 , 可以降低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和高达正常人2倍的死亡率 。 目前在国际上提出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 , 就是通过明确病灶位置 , 运用新的标测技术 , 更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 。 在新技术应用和实践方面 , 在房颤射频消融领域 , 也有了心腔内超声代替食道超声的新技术 , 可以较大程度减少患者检查时的痛苦 , 提升手术的高效和安全性 。 当然 , 具体采取何种方式 , 还是需要专业医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判断 。
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强调 , 房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 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期是在阵发性房颤往持续性房颤发展的时候 , 一旦错过之后 , 治疗起来将会非常棘手 , 而且凶险的并发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 。 所以重视房颤 , 及时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