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介绍

1、病因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 , 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 。 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 。 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 , 形状像石头 , 故后者称为耳石 , 前者称为耳石器 。 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 。
耳石症介绍
文章图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还在探讨中 , 有人认为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 。 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 , 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 , 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 , 头位变动时 , 引起眩晕 。 就像儿童手里玩的滚珠迷宫 , 在迷宫内 , 滚珠无序游动 , 导致平衡失调 。 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 , 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 恢复平衡 。
2、继发于哪些疾病?
1)老年性退行性改变:发生于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 , 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 。
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 , 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
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 , 均可导致耳石脱落 。
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 , 耳石脱落 , 进入半规管 。
耳石症介绍
文章图片
3、易感人群
由于现在生活丰富多彩 , 各种活动中 , 头部的轻微碰撞 , 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 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 , 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 , 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 , 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 。 因此 , 得此病的人很多 , 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一半以上 。 由于手法治疗有效 , 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 , 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
4、临床表现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 , 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 , 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
耳石症介绍
文章图片
5、诊断
耳石症的诊断完全依据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Dix-Hallpike测试结果阳性 。 Dix--Hallpike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 , 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 , 并向一侧偏45度 , PC-BPPV者 , 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 , 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
当然以上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 也有的作者这样描述:某一头位诱发的短暂(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眩晕和眼震 , 病程为数小时或数天 。 从头位到位置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有数秒钟的潜伏期 。 可伴有恶心、呕吐 , 但一般无听力障碍和耳鸣 。 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 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
6、耳石症的鉴别诊断
1)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 反复发作与颈部运动有关 , 眩晕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视觉症状、颈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 少数病人发作时出现意识障碍 。 前庭功能、颈椎x线 , TCD检查可发现颈椎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耳石症介绍】2)血管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人 , 因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所致 。 眩晕可伴有耳鸣 , 耳聋、视觉症状 。 肢体麻痹、构音困难 。 CT、MRI、TC检查可发现脑供血不足等异常 。 H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 。 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