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遇到身体上的病痛 , 人们可以求医问药 。 但当医药行业遇到发展的疼痛时 , 又能向谁去寻求答案呢?
站在十字路口的万亿医药行业公司 , 尤其是尚未有造血功能的生物科技公司 , 迫切的需要寻找答案 。
在过去的三季度末 , 医药行业刚刚经历了“黑色九月”:
创新药方面 ,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领头羊跌幅均超过20%;创新器械领域 , 微创医疗、启明医疗等头部公司股价同样遭遇挑战 。
虽然所有人都认为 , 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是难而正确的 , 不会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 。
但事实却是 , 持续走低的不只是这些公司的股价和市值 , 也是市场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 。 时移世易 , 医药行业乐观者越来越少 , 悲观者规模日渐庞大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医药行业和房地产很像 , 都需要外界资本的强力支持 , 股价越低迷行业公司越危险 。 正所谓 , 信心比黄金重要 。
好的一点是 , 就在令所有人窒息的时候 , 医药行业总会在不经意经上演反转时刻 。 10月14日 , 医药市场就以一场残暴的欢愉 , 终结了9月以来“残暴”的下跌 。
反转行情能否持续不得而知 , 但至少它在短期内 , 成功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
/01/供给侧改革下的阵痛
国内医疗行业繁荣不假 ,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 , 硬肌肉与虚脂肪共存 。
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创新药领域 , 最典型的莫过于国产PD-1 。 截至目前 , 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已经多达8款 , 直接进入产能过剩时代 。
扎堆严重的 , 又岂止PD-1 。 当前最火热的CAR-T疗法 , 同样是中国企业主战场 。 据ClinicalTrials数据 , 全球CAR-T治疗临床试验数量超600项 , 其中超过50%来自中国 。
就连国内肺癌患者群体不到3万人的KRASG12C抑制剂 , 入局者也不再少数 , 目前公开专利的药企便超过20家 。
创新医疗器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 从人工心脏瓣膜到神经介入 , 再到肿瘤NGS , 入局者都如过江之鲫 。
毫不夸张的说 , 没有任何一个当红领域 , 在国内能躲过“内卷”的命运 。 在这一背景下 , 供给侧改革难以避免 。
去年7月份以来 , 生物科技公司二级市场走熊 , 便由这2大因素引发 。
首先 , 是政策的不断高压 , “集采”+“医保谈判”成为悬在药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去年7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发布 , 更是宣告创新药供给侧改革的开始;
其次 , 是国内不断加深的内卷趋势 , 与频频受挫的出海征途 , 加上明星靶点研发遇挫冲击 , 让市场对创新药企的前景悲观之极 。
两大因素共振 , 最终导致了一、二级市场的信心崩溃 , 迎来供给侧改革的阵痛 。
当然 , 对于更看重创新的生物科技行业来说 , 估值回落并非坏事 , 它能够让市场重回理性 ,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 真正有实力的公司 , 往往会穿越迷雾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 。
/02/不断蔓延的寒气
任何一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 本质上都是寒气不断蔓延的过程 。
如今 , 整个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便哀鸿遍野 。 如下图所示 , A股各医药戏份行业的估值 , 均处于近10年以来低位 。 这背后 , 是投资机构对于医药板块信仰的崩塌 。
医药行业的动荡2022: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文章图片
过去一年 , 逃离医药行业 , 是二级市场主旋律 。 如下图所示 , 在2021年医药行业情绪最高涨时期 , 申万医药行业成交额占沪深总成交额的比重 , 一度接近16% 。 然而 , 近一年来 , 这一数字急剧下滑 , 如今已经下滑至8%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