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的“杀伤力”更强( 二 )


据悉 , 活动中还启动了《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 。 陈祉妍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 , 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 , 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
在活动现场 , 抑郁症患者代表思雨(化名)分享了她如何与抑郁症抗争 , 并走上助人之路的故事 。 她分享道:“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 , 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调节生活方式、加入像‘渡过’一样的抗郁患者互助组织等 , 对缓解病情非常有效 。 虽然康复之路坎坷 , 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陪伴让我看到了希望 。 每一位抑郁患者都不是孤军奋战 , 通过科学全面的治疗都可以获得新生 。 ”
共同携手消除病耻感
病耻感是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 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 , 80%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 为避免潜在的歧视 ,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宁愿独自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 。
对于如何消除“病耻感” , 郑毅表示:“在社会层面 , 我们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症 ,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家庭方面 , 父母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 , 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学校层面 , 目前国家也已出台了政策 , 对学校在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和干预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 ”
研究表明 , 了解或接触精神疾病患者是减少病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 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认知素养同样可以减少偏见 。 全球性的意识倡导活动 , 如“世界精神卫生日”和“大脑意识周”等 , 均是传播精神疾病知识、消除错误认知和偏见的重要机会 。
“绿丝带活动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 自2018年以来先后关注大学生、职场人群和疫情后大众的心理健康 。 灵北中国已连续六年支持绿丝带主题科普活动 , 携手政府、专家、媒体、患者平台多方共同努力 , 希望唤起更多民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 ”灵北中国总经理霍衍思(Jens Hoeyer)表示 , “今年绿丝带科普活动将进一步聚焦提升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 , 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 。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起来 , 携手消除病耻感 , 帮助每位患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 ”
延伸阅读
郑毅在临床中发现 , 很多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 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 那么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对此 , 郑毅给出了两方面的指标 。
指标一:孩子的情绪和日常生活行为发生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变化 , 比如睡眠习惯改变 , 包括失眠、早醒、睡眠过多等 , 或者食欲特别不好、心情很差等 。
指标二: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他自身或他周围的人带来了持续的麻烦和痛苦 , 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 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一些早期表现 。
《医学科学报》 (2023-10-13 第10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