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的“杀伤力”更强

病耻感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的“杀伤力”更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报记者 张思玮
“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 , 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 , 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因生活压力大、不够坚强导致的问题 , 从而延误了诊疗 , 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 。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 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 , 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 ”
今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 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 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媒体支持、灵北中国公益支持、丹麦文化中心策展的“联合起来 , 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 ——“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举办 。 活动当天在位于北京、上海的地标建筑点亮绿丝带 , 通过多种形式、多方力量的呼吁 , 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领域疾病 , 联合起来 , 消除病耻感 , 共同关注、守护青少年精神健康 。
“如果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 , 他们可以更好地康复和再出发 , 绽放精彩青春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携手各方 , 特别策划了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 ,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向社会大众呈现青少年抑郁患者的心声和内心丰富的一面 。 ”渡过抑郁患者社区负责人李香枝呼吁 , 社会提升对精神疾病领域的认知水平 , 减少偏见 , 营造支持性环境 , 促进抑郁青少年康复 。
总患病率为17.5%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 。 据统计 , 中国目前约有4800万抑郁症患者 , 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数据 , 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和高压职业人士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 , 在6~16岁在校学生中 ,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 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中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 。
【病耻感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的“杀伤力”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 。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 精神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郑毅强调 , 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表现有时不典型 , 如进食变化、睡眠变化、脾气大 , 有时甚至被当成青春期叛逆来对待 。 因此 , 早期识别和干预青少年抑郁至关重要 。
须长期系统治疗
目前 , 针对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 2015年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明确指出 , 抑郁症治疗目标是彻底消除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临床治愈、减少病残率 。
“经过规范的治疗 , 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 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指出 ,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 , 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 , 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