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 , 每年导致1750多万人死亡 , 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46% , 其中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死亡940万 , 是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地域、种族、年龄的差别 , 各国情况也不尽相同 。 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 高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 尤其是收缩性高血压 。
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
文章图片
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美国第四次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测调查结果显示 , 1999到2000年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8.7% , 患病率从18到39岁的7.2%到60%岁以上的65.4%变化不等 。 成年黑人中32%患有高血压 , 在白人及墨西哥裔美国人中均为23% , 在华裔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频率也较高 , 黑人高血压病病情更重 , 预后更差 。 与美国相比 , 加拿大高血压患病率与美国相似 , 而欧洲则显著高于美国 ,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与营养摄入、肥胖、体力活动、饮酒、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和遗传易感性的不同有关 。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2 , 但高血压例数占世界高血压例数的1/4-1/3 。 东亚国家中 , 日本、中国、韩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显示日本患病率最高 , 与西方国家相似;中国次之 , 韩国略低 。 东亚国家高血压的主要死因是脑卒中 。 东亚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不同于西方国家 , 而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也与西方有异 。 脑卒中在东亚国家高发 , 而冠心病在西方国家占主导 。
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近400万人 , 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 , 位居慢性病死因首位 。 50%-75%的脑卒中、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 。 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 我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 , 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人民币 。
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
文章图片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 进行了四次(1959年、1979年、1991年、2002年)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 , 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7.73%、13.58%和18.80% , 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 2004-2013年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现场调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调查和2012年-2015年中国高血压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2012年升至25.2% , 2015年升至27.9% 。
我国青少年、儿童高血压需特别注意 。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 我国中小学生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4.5%、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4%-5% 。 肥胖是儿童高血压关联性最高的危险因素 , 住院高血压患儿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 , 且年龄低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 。
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
文章图片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 , 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 高纬度地区高于低纬度地区 , 北方高于南方 , 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报地区 , 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 。 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 , 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人均盐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越高 , 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 , 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经济文化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很少有高血压 , 经济文化越发达 , 人均血压水平越高;患病率与精神压力成正相关 , 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男、女性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差别不大 , 青年期男性略高 , 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 。
高血压之三:流行情况
文章图片
目前我国约有2.5-2.7亿高血压患者 , 90%左右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 且轻度高血压占比60%以上 。 然而 , 我国人群理想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 , 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数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加 , 尤其是中青年 , 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 , 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 。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