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猛药,下瘀血、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宣一切气、敷一切疮

【一味猛药,下瘀血、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宣一切气、敷一切疮】一味猛药,下瘀血、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宣一切气、敷一切疮

文章图片

一味猛药,下瘀血、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宣一切气、敷一切疮

人们常说 , “病来如山倒 , 病去如抽丝” , 因此 , 人们对于中医临床用药 , 希望能够“药到病除” , “随手取效” 。 但是 , 数以万计的中药世界里 , 药物也各有各自的特殊个性 , 有的药性缓和 , 有的药性峻猛 , 因此 , 每一种中药 , 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 因此 , 在临床中 , 中药治病 , 也不要抱着“速效”的思想 ,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覆杯而愈 。
而讲到中药的药性缓急 , 却有一些奇妙的中药 , 它们追求的就是速度 , 大有“天下武功 , 唯快不破”的架势 。 比如 , 急性子 , 听名字就知道它这“暴脾气”;又比如王不留行 , 虽有王命都不能留其行;还比如大黄 , 《药品化义》中说 , 大黄“直降下行 , 走而不守 , 有斩关夺门之力 , 故号为将军” 。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医家常常称大黄为将军的 。 而说到这个被称之为“将军”的大黄 , 也有不同寻常的 。

大黄这味中药 , 其实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出现过 , 对于大黄的妙用 , 《神农本草经》可谓是浓墨重彩 , 因为一般的中药 , 《本经》里都没有太多文字 , 但是大黄这味中药 , 《本经》里写了不少字 , 首先是对于大黄在“下瘀血”“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方面的绝对优势 , 因此 , 大黄这味中药 , 在《伤寒杂病论》中将这些功效发挥到极致;其次是“留饮宿食 , 荡涤肠胃 , 通利水谷 , 调中化食” , 这是将大黄在肠胃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安和五脏” , 对于这一点 , 应当是大黄的逐邪之能 , 毕竟 , 邪去人自安 。
而在后世本草典籍中 , 《药性论》中又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 , 有了新进展 , 比如“通女子经候” , “主小儿寒热时疾”等 , 都是新方向 。 而在《日华子本草》中 , 将大黄的功效 , 又有了升华 , 比如“通宣一切气” , 就将大黄这种将军特性表达的十分透彻 , 并接着讲述大黄“调血脉 , 利关节 , 泄壅滞”的独特作用 , 并进一步强调 , 大黄可以外用 , “敷一切疮疖痈毒” , 这些都是重大发现 。

大黄在临床运用的时候 , 炮制也是十分讲究的 。 一般来说 , 大黄主要分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四种常规饮片 。 生大黄主要用于实热积滞 , 大便秘结 , 血热吐衄 , 目赤肿痛 , 痈肿疮疡 , 瘀血闭阻 , 跌打损伤 , 湿热痢疾 , 黄疸水肿等多种疾病 。 而酒大黄由于酒具有上行的作用 , 因此可以清上焦的血热 , 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牙龈肿痛 。 熟大黄泻下力缓 , 但是解毒泻火的力量仍在 , 多用于治疗火毒疮疡 。 大黄炭也具有大部分炭药的特点 , 可以凉血止血 , 而大黄炭 , 还可以用于治疗血热有瘀所致的出血症 。
大黄在临床运用时 , 也有经典的药对 ,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大黄与芒硝 , 这个在张仲景的承气汤中可见一斑 , 大黄与芒硝两味中药配伍 , 既能泻下攻积 , 又能润软燥屎 , 尤其对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大有奇功 。 其次是大黄与茵陈 , 这个在《伤寒杂病论》里也有体现 , 二药相合 , 主要起到清热利湿、退黄利尿的作用 , 现代常用大黄茵陈药对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之湿热型黄疸 。 再次就是大黄与金钱草药对 , 二者联合可以起到清热消炎 , 利胆消石的作用 , 现代常用大黄金钱草药对治疗湿热型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