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皮肤瘙痒,一个良方:风热消散,身体就好了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皮肤瘙痒,一个良方:风热消散,身体就好了

文章图片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皮肤瘙痒,一个良方:风热消散,身体就好了

【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皮肤瘙痒,一个良方:风热消散,身体就好了】如果出现风疹、湿疹、荨麻疹这样的疾病 , 那么 , 中医有那种“一招制敌”的首选方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 , 这个方剂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消风散 。 说到消风散 , 现在的方剂学中 , 大多是选用的《外科正宗》里的消风散 。 然而 , 根据《汤头歌诀》所记载的消风散 , 却与《外科正宗》所记载的消风散明显有较大的出入 , 而经考证 , 原来《汤头歌诀》中所记载的消风散 , 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妥妥的千年古方 。

为了更好的区分 , 我们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消风散称之为《局方》消风散 , 把《外科正宗》所载的消风散称之为《正宗》消风散 。 那么 , 《局方》消风散和《正宗》消风散 , 在功效主治上 , 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区别还挺大 , 《正宗》消风散是一个专注于皮肤病的方子 , 对于各种皮肤病 , 都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 而《局方》消风散 , 主要是用于横扫一切风热上攻病症 , 调理皮肤病只是顺带 。 也就是说 , 这两个方子 , 一个是大而全 , 一个是精而专 , 且各具特色、不可替代 。


那么 , 《外科正宗》里的消风散与《局方》里的消风散有没有关联呢?自然是有的 , 《外科正宗》所流传的消风散实际上是从《局方》消风散加减变成而成 。 因此 , 要想搞清楚消风散的渊源 , 必先了解《局方》消风散 。 《局方》消风散由“荆芥穗、甘草(炒)、川芎、羌活、白僵蚕(炒)、防风(去芦)、茯苓(去皮用白底)、蝉壳(去土 , 微炒)、藿香叶(去梗)、人参(去芦) 各二两 , 厚朴(去粗皮 , 姜汁涂 , 炙熟)、陈皮(去瓤 , 洗 , 焙)各半两”等12味中药材组成 , 具体用法是 , 将这些中药研为细末 , 每次服用时 , 取药末二钱 , 用茶清调服 。那么 , 《局方》消风散 , 它的功效主治又是怎样的呢?按照《局方》的记载 , 消风散主治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 第一个是“诸风上攻” , 临床上出现的“头目昏痛 , 项背拘急 , 肢体烦疼 , 肌肉蠕动 , 目眩旋晕 , 耳啸蝉鸣 , 眼涩好睡 , 鼻塞多嚏 , 皮肤顽麻 , 瘙痒瘾疹”等疾病 , 但凡是由风邪所引起的 , 都是消风散的主治范围;第二个是“妇人血风 , 头皮肿痒 , 眉棱骨痛 , 旋晕欲倒 , 痰逆恶心”等疾病 , 这里面可能还包含血虚 。

《局方》消风散 , 它的配伍秘诀又是什么呢?全方以防风、蝉蜕为君药 , 主要起到疏散风热、祛风止痒的作用;以羌活、荆芥、僵蚕、藿香为臣药 , 其中羌活、荆芥、僵蚕主要起到疏散风险、止痒止痛的作用 , 藿香主要起到散邪辟秽的作用;以川芎、茯苓、人参、厚朴、陈皮、甘草为佐药 , 其中川芎主要起到活血止痛、兼能疏风的作用 , 人参、茯苓、甘草主要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 厚朴、陈皮主要起到行气除满的作用;以甘草、茶清为使药 , 其中甘草兼以为使 , 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 茶清主要用于缓和升散药物耗伤肺气 。 诸药合用 , 共同起到消风散热、理气健脾的作用 。
《局方》消风散在服用方法上 , 也是颇有讲究 , 比如剂量上的变化 , 如果是久病且风邪偏盛的情况下 , 可以增加服用次数 , 或者增加用量 。 又比如在引药方面的变化 , 一般是用茶清调服 , 如果遇到“脱着沐浴 , 暴感风寒 , 头痛身重 , 寒热倦疼” , 就用荆芥茶清调服 , 也可用黄酒调服;如果是“小儿虚风 , 目涩昏困 , 及急、慢惊风” , 可以使用乳香荆芥汤调服 , 不过儿童使用 , 剂量要下调 , 剂量是每次“半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