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稻飘香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黄土高原稻飘香
文章图片
黄土高原稻飘香】稻浪起伏 , 稻谷飘香 , “陕北好江南”南泥湾迎来金灿灿的丰收季 。 十月二十一日 , 南泥湾千亩水稻开始收割 , 人们抢抓农时 , 加紧收割 。 本报采访人员陈宏江摄
黄土高原怎么种水稻?从富县的水稻种植可窥一斑 。
这里的水稻 , 一年只种一季 , 生长周期140天至150天 。
这里的水稻 , 用子午岭腹地的水灌溉 , 绿色无污染 。
这里的水稻 , 生长过程中接受的日照时间长、所处的环境昼夜温差大 , 产量品质有保障 。
10月19日早晨 , 太阳刚刚爬上山头 , 水稻田里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 。 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村民张庆军走进田里 , 弯腰察看一番之后 , 又回到了田坎上 。 等到日上中天 , 水稻完全晾干 , 就是张庆军驾驶收割机下田的时候 。
张庆军种的120亩水稻 , 是家里五口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 富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 对于当地农民来说 , 在种植技术方面几乎不存在难题 。
张家湾镇地处子午岭林区、葫芦河流域 , 全域年平均降水量550.3毫米 , 昼夜温差10摄氏度左右 。
每年5月中旬 , 张庆军开着插秧机 , 把大棚里育好的秧苗移栽到田里 。 6月中旬 , 他雇工人除第一遍草;6月下旬 , 除第二遍草 。 两次除草完成后 , 当年水稻管理最繁重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
“我们的水稻种在川道里的平地上 , 耙田、插秧、收割都用机械完成 。 除了除草 , 其他时间我都不雇工人 , 这样一来 , 成本低了、效率高了 , 种水稻的效益也就好了 。 ”张庆军说 。
川庄村现有耕地720亩 , 种植水稻568亩 。 张家湾镇以川庄村为核心 , 大力发展有机水稻 , 配套实施“稻鱼”“稻鸭”“稻蟹”共养全覆盖 , 建成4个水稻良好农业核心示范点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潜移默化中 , 川庄村村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 “我们现在几乎顿顿都吃大米饭 , 比和面方便哩!大米都是咱自己种的 。 ”张庆军说 , 每年自家地里的大米 , 会留下约500公斤当口粮 , 其他的经过加工 , 销往延安、西安等地 , 亩均收入可达3000元 。
说起富县的水稻种植 , 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 , 直罗镇战役发生地——直罗镇 。 2017年 , 直罗镇稻田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 “直罗贡米”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 。
一阵秋风、一抹稻香 。 10月19日 , 直罗镇胡家坡村的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毕 , 农户们仔细地捡着机器收割后遗留下来的稻穗 。 稻田一角的鱼塘里 , 人们将里边的鲤鱼捞回去 。 “稻香鱼肥” , 这样的丰收场面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里随处可见 。
“现在村里建成了2100亩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 在政府的支持下 , 我们修建了专门的蓄水坝 , 引河水浇灌 。 整个过程中 , 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 这样的管理提高了大米品质 , 种植户的收入上去了 , 大家自然也越来越乐意发展这项产业 。 ”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介绍 。
目前 , 胡家坡村按照“农业+康养+文旅”的模式打造田园综合体 , 稻田实现以稻护鸭(鱼)、以鸭(鱼)养稻的生态循环模式 , 生产的大米绿色环保无公害 。 胡家坡村建成了生态稻田、荷花池、稻田景观小品等观光旅游设施 , 逐步走上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
“富县现有水稻1.6万亩 。 今年以来 , 我们在葫芦河灌区的直罗、张家湾、张村驿等3个镇 , 开展省级产业园区创建工作 , 围绕水稻产业 , 组织实施绿色生产、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等项目 , 总投资8150万元 , 健全水稻全产业链 , 发展壮大水稻产业 。 目前 , 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已实施完成 , 综合种养面积2000亩 , 总投资约300万元 , 其余各个子项目也都有序推进 。 ”富县副县长李宏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