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都有武松这一共同人物形象 , 虽然两部作品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有重叠之处 , 但是由于作者的刻意安排 , “矮化”武松英雄形象 , 使《水浒传》中一个人人称颂的打虎英雄武松变成一个在《金瓶梅》中有着人性显著弱点的凡人武松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文章图片
在清代以前 , 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著作权”并无明确的概念 , 反以作品被抄袭而广泛流传为荣 。 所以很多作者直接借用现有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或摘录原文进行创作 , 在小说作品中更为明显 。 《金瓶梅》就是借用《水浒传》中武松的题材进行创作 , 但是却“旧瓶装新酒” , 突破了之前武松故事的限制 , 将武松挪到一个不同的故事背景中 , 塑造了一个“同中有异”的武松 。
因为《金瓶梅》借用了《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框架 , 在其中填充新的内容构成的 。 《水浒传》的二十三回至三十一回与《金瓶梅》的一至六回和第九、十回还有第八十七回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 , 可以说 , 武松作为一个次要角色贯穿于《金瓶梅》全书 。 两书都包括了武松景阳冈打虎 , 阳谷县当都头 , 遇兄 , 冷遇嫂 , 出差 , 武大被害 , 知县包庇 , 设计杀嫂 , 打蒋门神 , 大闹飞云浦 , 上梁山等情节 。 只看这些情节的话 , 两部书中的武松形象也是大致相同的 , 都是秉性刚烈且武艺高强的硬汉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文章图片
一、《金瓶梅》与《水浒传》中武松形象之不同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身豪气容不得半点龌龊的智勇英雄 , 《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成为了带有小市民的世俗气的凡人 。 两部作品中的武松形象的不同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
(一)从武松与其哥哥武大的关系中看武松形象
《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武大对武松既依仗又信任 , 武松对武大也是怀着感恩与敬佩 , 可以说兄友弟恭 。 《金瓶梅》虽然也写武氏兄弟情深 , 但是有几处读来却觉得兄弟有隙 。 《水浒传》中武松一出场便表达了对哥哥的思念之情 。 柴进和宋江舍不得武松一再挽留时 , 武松说:“因哥哥多时不通音信 , 只得要探望他” 。 在街头突然相遇 , 武松见是武大 , “扑翻身便拜” , 这是毫无准备的第一反应 , 可见对武大的敬重 。 相比之下 , 《金瓶梅》中作者借其他人之口 , 简单介绍了“要去寻他哥哥”武松见了武大后的反应是“欢从额角眉边出 , 喜逐欢容笑口开” , 仅仅是惊喜 , 并无敬重 。 特别是写邀武松搬到家里住时 , 《金瓶梅》中全是潘金莲一人主张 , 武大并不开口 , 武松却答应了“既是嫂嫂厚意 , 今晚便有行李取来” 。 武大为何不邀请武松同住 , 是怕武松觊觎潘氏的美貌 , 不信任弟弟?武松为何立刻答应了潘氏的邀请?哥哥已经娶妻 , 他应该避嫌才是 。 相比于《水浒传》中武大对弟弟的完全信赖和武松的光明坦荡 , 便觉得兄弟之情里多了一些小市民的狭隘 。 作者一点改动 , 使武松形象产生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 。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变为“凡人”
文章图片
(二)从对武松打虎情节的处理中看武松形象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 对打虎细节的描写堪称经典 。 而《金瓶梅》对于武松打虎的过程没有细致描写 , 仅仅借应伯爵的口说出老虎“被一顿拳头打死了” , 然后以几个“怎的”将《水浒传》中接近一回的内容一笔带过 , 使武松英武形象大打折扣 。 《金瓶梅》将笔墨着重于打虎归来后的场景 。 书中描写道:“只见一对对缨枪的猎户 , 摆将过来 , 后面便是那打死的老虎 , 好像锦布袋一般 , 四个人还抬不动 。 末后一匹大白马上 , 坐着一个壮士 , 就是那打虎的这个人” 。 一段毫无生气的描写与《水浒传》中武松归来后乘凉轿 , 挂花红缎匹 , 被众人簇拥而来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 几乎不见武松打虎归来为民除害的喜悦与豪气 。 武松打虎是武松成为英雄的一个起点 , 《金瓶梅》删略了武松打虎过程 , 等于人物少了一个彰显孔武有力、勇猛强壮以及临危不乱的舞台 , 使武松的英雄形象一开始便没有建立起来 。 可以说《金瓶梅》中只有一个武松的开场形象就是一个“壮汉” , 离“英雄”有些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