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旗:为患者赢得更多希望

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他带领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二科团队 , 在心血管疾病救治的道路上大胆实践、敢于创新 , 不断放眼更广阔的领域 , 成为该院心内科快速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张旗:为患者赢得更多希望
张旗:为患者赢得更多希望
文章图片
张旗 , 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医学硕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美国普林斯顿医院研修 , 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工作22年 , 在心内科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处理、复杂冠心病(CHIP、CTO)的介入治疗、起搏电生理治疗及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等领域有丰富经验 。
□保定日报通讯员赵洁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 在这条技术日益提高、理念不断更新的长河中 , 有无数医者如一条条努力向前的支流 , 穿过艰难、越过险阻 , 汇聚力量 。 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张旗 , 便是其中一条细细的支流 。
抢救生命
时间要以分秒计算
凌晨1时31分 , 市第一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张旗的手机突然响起:有患者需要急诊手术 。
患者胸痛4小时 , 正在紧急送往医院的路上 。
起床、出门、到达医院导管室 。 一套流程下来 , 15分钟 。
患者为72岁女性 , 急性广泛前壁心梗 , 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 左主干70%狭窄 , 合并三支血管重度狭窄 , 心肌供血中断 , 持续坏死 , 紧急手术后顺利开通血管 , 胸痛症状立刻缓解 , 避免心肌进一步坏死 。 手术再通 , 用时15分钟 。
凌晨4时17分 , 第二台手术开始 。 造影显示 , 患者血管非常细 , 这有可能会导致术中球囊扩张后血管撕脱 , 引起新的梗塞 。 手术风险再次增加 。 张旗用导丝将最小号球囊送到堵塞部位 , 小心翼翼地将球囊一点一点扩张 , 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 血流恢复 。
凌晨4时51分 , 当晚第三例患者被送入导管室……
这就是心内科急诊手术的一晚 。
第二天一早 , 张旗照常带领科室人员交班、查房、病例讨论、手术 。 他说 , “对于一名心内科医生来说 , 无论任何时刻 , 抢救生命 , 时间要以分秒计算 , 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判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
看齐高标准
提升技术难度
在2016年的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上 , 张旗将我院心内二科急性左主干闭塞抢救成功病例进行分享 。 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及优秀医师的平台上 , 张旗的病例分享思路清晰 , 较高的手术难度系数让一中心医院心内专业在全国平台上拥有了一次精彩的亮相 。
“我特别有幸参与心内治疗技术发展的20余年 。 20年前 , 心内科用了6年时间才达到1000例手术 , 现在一年的手术量就近4000例 , 复杂高危手术占比很高 。 ”回首过往 , 作为心内科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 , 他不禁为心内专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骄傲 。
“学 , 就要敢于新的尝试 。 ”在张旗的观念中 , 带领团队向业内高水平、高标准看齐 , 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 提升技术难度 , 是他追寻的目标 。
前后夹击、左右互搏的逆向导丝技术——一位看起来非常健康的34岁小伙 , 造影结果却十分糟糕 。 前降支70%狭窄 , 回旋支中远端95%狭窄 , 右冠中段第一转折处100%堵塞 。 如果是在以前 , 除了搭桥 , 他别无选择 。 而现在 , 张旗果断运用逆行导丝技术为他解决难题 。 在处理右冠闭塞病变时 , 他通过前降支间隔支的侧支到达后降支远端 , 再逆行通过闭塞的一段路程 , 形成了一个前后夹击、左右互搏的状态 。 逆向操作过程中 , 先后尝试了4根导丝 , 最终顺利通过病变部位 , 重建了一个新的轨道 , 微导管顺利跟进 , 球囊也得以顺利扩张 , 后续完成支架的置入 。 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 , 在医生过硬的导丝操纵能力下 , 一塌糊涂的血管又开始展现出漂亮的血流 。 在开通心脏血管过程中 , 血管完全堵死 , 导丝正向无法通过 , “大路走不通 , 就选择羊肠小道 , 另辟蹊径 , 虽然小路迂回曲折 , 但却为开通血管提供了另一条路 , 是希望的路 。 ”张旗说 , “过去认为不可治疗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 , 运用逆向导丝技术 , 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可达到70%-90% , 使攻克CTO堡垒的概率大大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