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大清王朝嘉庆四年(1799年) , 太上皇乾隆崩逝的第十五天 , 权臣和珅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 被嘉庆帝诏令自尽 。
一、权臣和珅被杀的原因 。
和珅被杀的原因 , 说法众多 。 究其根本 , 择其主要 ,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 和珅“富可敌国” , 其所聚敛的财富 , 估值约有八亿两白银之巨 。 将其扳倒 , 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 。 所谓的“和珅跌倒 , 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
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文章图片
其二 , 为了缓解“官逼民反”下的农民起义(白莲教、天理教等)等官民之间的矛盾 。
其三 , 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嘉庆曾说:“朕若不除和珅 , 天下人只知有和珅 , 而不知有朕 。 ”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 , 所以要除掉和珅 。 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 , 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 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 。
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文章图片
不过 , 嘉庆帝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 。 嘉庆十九年(1814年) , 在和珅被杀十五年之后 , 大清国使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送呈嘉庆帝审阅 。 嘉庆帝见其记载简略 , 且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 , 很不满意 。
于是 , 嘉庆帝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 , 他“精明敏捷” , 任职三十年 , 还是做了很多的事 。 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 , 才不得不加以重罚 。
二、“和珅现象”产生的根源 。
一等忠襄公、文华殿大学士和珅 , 是乾隆朝的权臣、宠臣 , 而且是乾隆帝自始至终都非常信赖、赏识的臣子 。
和珅的帝王恩遇之隆 , 历朝历代罕见 。 他一生专(兼)任过众多要职 , 如曾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 。
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文章图片
就当时的乾隆皇帝来讲 , 围绕在他身边的后妃、太监、皇子、朝臣等四种人中 , 后妃、太监不能代他处理军政要务 , 也不能陪他和诗品画;与皇子得保持一定的距离 , 以免节外生枝 , 出现“觊觎大位”等伤感情的事;大多数朝臣不能曲意奉迎 , 时时取悦于自己 。 但是 , 和珅可以把这四种需要集于一身 。
于是 , 和珅成了后妃、太监、皇子、多数朝臣不能取代之人 , 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 因此 , 既喜爱又依赖他的乾隆皇帝 , 遇事替他撑腰 , 经常予以褒奖 , 自然就是情理中的事 。 可以说 , 离开了和珅 , 乾隆帝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打发日子了 。
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和珅一类人物的存在 , 是封建帝王高度集权专制的必然 。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 , 意骄志满 , 倦怠朝政 。 他喜欢别人的阿谀逢迎 , 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 。
高阳先生认为 , 和珅的问题 , “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 。 这话说得还不够力度 。 客观地说 , 和珅的出现 , 主要责任人就是乾隆皇帝 。
对于大清王朝来说 , 和珅的问题 , 已不仅仅是个案 , 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 可以叫做“和珅现象” 。
嘉庆帝处置得当,但认知不到位,导致大清日渐衰落
文章图片
和珅这样一个“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 , 由普通的宫廷待卫起步 , 三十二岁就成为军机大臣 。 之后 , 更是青云直上 , 富贵多多 , 乃至登峰造极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