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文章图片

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文章图片

总调气血阴阳的「万能」针灸方 —— 「手足十二针」方

文章图片

根据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原则 , 从六十六个输穴中选择上肢的最常用而且具有特殊作用的合谷、曲池 , 与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 , 输穴中之精粹 。
一、合谷
在手背 , 第1、2掌骨间 ,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 。
原穴与人体的原气有关 ,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所说:“所止辄为原” , 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 。
原气起于脐下肾间(当石门、关元穴部) , 通过三焦 , 散布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 其气集中的部位就是原穴 。
原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 对运行于经络中的原气 , 可以理解为推动经络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 。
二、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 , 屈肘 ,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的合穴 , 所经之处 , 气血流注于此比较旺盛;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 , 故能间接调理肺气 , 搜风逐邪 , 宣气行血;其性走而不守 , 凡一切络客邪 , 气血阻滞 , 皆能调之 。
三、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 ,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 , 筋之会也;由于肝与胆相表里 , 肝又主筋 , 故有搜风利胆 , 舒筋利节之功 。
四、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 , 犊鼻下3寸 , 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
足三里为足明胃经的合穴 , 为土中之真土;脾与胃相表里 , 主水谷之化与受纳 。
如此看来 , 这四个输穴都属于阳经范围 , 而且均多为合穴 。
又根据“阴阳互根”和“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理论 , 在上肢又增选了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 , 以阴配阳;在下肢又增选了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 , 以阴配阳 。
五、内关





位于前臂掌侧 , 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 腕横纹上2寸 ,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 , 其经脉走胸腹 , 具有调气开郁之功 , 即所谓“心胸若有病 , 速与内关谋”;内关又为八脉交之穴 , 通于阴维 。
况且心包为心之外围 , 可以代心受邪并代心行令 , 心主神明 , 主血脉 , 故有通脉活血 , 宁心安神 , 清心开郁之功 。 心包经别走三焦 , 因此内关可以通三焦 , 故通调三焦气化 , 行气利水之功 。
内关与曲池、合谷相配合 , 能调节手阳明与足厥阴的气血阴阳 。
六、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 , 当足内踝尖上3寸 , 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会穴 , 补脾之中兼顾肝肾之阴 。 肝藏血 , 脾统血 , 肾藏精 , 精血可互化 , 故有培补精血 , 益阴固阳之功 , 即能理肝、脾、肾三脏 。
若与阳陵泉、足三里相配 , 则又能调节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的阴阳 。
因其穴位均在手足的肘、膝以下 , 故定名为“手足十二针”方 , 其组成为:
双侧的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
“手足十二针”方 , 总的功能为:调和阴阳 , 通经活络 , 调气和血 , 清热开窍 。
由于补泻手法之不同 , 产生的相应效应也有异 。
从其选穴组方的意义来看 , 主要是着眼于整体机能的调节 , 也就是从大的经脉和远程广泛的作用出发 , 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