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肝硬化也能引发糖尿病

警惕!肝硬化也能引发糖尿病
文章图片
别以为管不住嘴和遗传才是糖尿病的祸根 。 肝硬化等慢性肝病也牵出糖尿病 , 这种肝源性糖尿病往往被低估 。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 , 肝脏出了问题又是怎么引起糖尿病的呢?又应该如何治疗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肝硬化患者
更易患糖尿病
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 。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肝源性糖尿病 , 其患病率为35%至71% , 远高于一般人群 。
肝脏是怎样影响血糖的?肝脏是参与葡萄糖稳态的主要器官之一 , 它在能量平衡和葡萄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 慢性肝病向终末期肝病进展时 , 常由于胰岛素信号转导受损和葡萄糖转运改变导致机体的能量代谢、糖代谢异常 。
肝病与糖代谢紊乱关系密切 , 互为因果 。 一方面 , 糖尿病患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增加 。 另一方面 , 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 且糖尿病会增加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 同时降低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
症状不典型警惕低血糖
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相比 , HD起病隐匿 , 缺乏典型“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 , 与体重相关性较低 , 少有糖尿病家族史 , 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
肝源性糖尿病多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 , 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 且易发生低血糖 。 因肝病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 , 大多数患者诊断肝源性糖尿病时已处于肝病终末期 , 这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 , 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
因此 , 严重肝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 , 及时处理低血糖 , 加强能量支持治疗 , 可以睡前加餐 , 防止夜间及空腹低血糖 。
饮食+运动对肝病患者很重要
多数降糖药物会增加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 。 因此 , 慢性肝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 , 关注肝源性糖尿病病情变化 , 及时就医 , 根据专科医师的建议应用个体化方案控糖 。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基础肝病 , 积极控制高血糖预防低血糖 。 其中 , 饮食治疗对于肝源性糖尿病非常重要 。
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5% , 脂肪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 蛋白质10%-15% , 每日膳食纤维40-60g , 胆固醇300mg , 食盐6g 。 在科学饮食的基础上 , 适度运动 , 以适量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主 , 时间不宜过长 。 一般在餐后30分钟开始 , 进餐2小时后要保持相对安静 , 以避免下顿餐前低血糖 。
可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遵医嘱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时 , 应该选择不增加肝脏负担的口服药物 , 尽量减少经肝脏代谢的口服药物;同时 , 主张使用胰岛素 。 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 如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 , 或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 。 具体胰岛素应用方案需要咨询专科医师 。
口服降糖药大多经过肝肾代谢 , 肝源性糖尿病多在肝硬化以后出现 , 因此HD患者应该咨询专科医师 , 选用适合的口服降糖药物 。 以下是六类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是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 对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都有治疗作用 ,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
胰岛素促泌剂常用药物有格列奇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等 , 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 , 低血糖风险较高 。
噻唑烷二酮类常用药物有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 可以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