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伤 , 孝之始也 。 "在古代 , 汉人男子均束发戴冠 , 不会轻易剪发 。 而清军入关后 , 曾下令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 , 而且要留仅有拇指粗细的"金钱鼠尾辫" 。
这个改变不仅仅让社会审美风俗转变 , 还促使一种"神药"的产生 , 它就是演义小说中常见的刀尖药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剃头匠的偶然发现
清朝的辫子头虽然干练 , 但是它打理起来却很麻烦 , 头发长得快 , 后面的辫子可以留长 , 但是前面的光头必须要经常剃 , 如果十天半个月不剃头 , 青茬长起来会非常难看 。
所以 , 在清朝 , 稍有身份地位的男子都会经常剃头 , 就是贩夫走卒隔一段时间也需要花钱剃头 , 因此 , 清朝剃头匠的生意做遍了大街小巷 , 只要有这门手艺 , 不愁没饭吃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河南安阳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 , 他初入此行 , 手艺非常生疏 , 经常把客人的头皮剃破 , 不是划伤就是掉皮流血 , 脾气好的顾客或许还能忍一忍 , 赶上脾气差的直接开口就骂 , 次数多了 , 李成自己也特别不好意思 。
有次 , 李成和老乡聊天 , 偶然间听说老家有一种止血药 , 特别有效 , 尤其是对于刀伤剑伤、跌打损伤 , 即用即好 。 他决心回乡去找这种神药的配方 , 炮制出以后带在身边 , 要是客人被划伤可以立刻用上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经过一番探寻 , 李成发现 , 原来止血神药的关键配方是一种叫做"龙骨"的东西 , 老乡从野外、山中捡拾到龙骨 , 把它研磨成粉末加入到普通外伤药中就成了神药 , 这种加了龙骨的药粉确实有奇效 , 将它敷在伤口上 , 立刻就能止血 , 而且伤口愈合的会非常快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从此之后 , 李成也干脆不做剃头匠 , 他专门去各地收集龙骨 , 碾成粉末后制成"刀尖药"四处贩卖 。 刀尖药一流入市场就备受追捧 , 不仅在各大药铺畅销 , 很多小商贩还会买回去沿街售卖 , 大小剃头摊子都会存上几包 , 以备不时之需 。
刀尖药的效果也确实非常惊人 , 有人曾经戏言:"除了砍头 , 一敷就好" , 可见刀尖药的口碑确实不赖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龙骨究竟是什么
在传统中医的中药类目中 , 龙骨其实就是大象、犀牛、马、牛、鹿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 它的用法和药性在《本草纲目》和《圣惠方》等中医典籍中都有记载 , 但是 , 龙骨的发现量非常的少 , 它是一个较为罕见而珍稀的药材 , 一般的中药铺可能根本就没有 。
但是 , 这龙骨却常常和甲骨混淆在一起 , 那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 龙骨这味中药可能暗藏玄机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1899年 , 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不幸感染了疟疾 , 他不仅是个大儒还精通医术 , 生了病的王懿荣决定去药铺给自己抓上几服药 。
他去了当时京城中比较大的中药铺鹤年堂 , 在抓药的过程中 , 他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叫做龙骨的药材 。
清朝风靡大江南北,解放后销声匿迹,神秘“刀尖药”的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王懿荣惊奇地发现 , 龙骨上模模糊糊依稀可见刻着很多类似篆文的文字 , 王懿荣偏偏是个在古文字方面造诣深厚的学者 , 他看出了这些写在龙骨上的文字与古青铜器上篆刻的文字非常相似 , 王懿荣惊喜不已 , 他当即就买下了鹤年堂的全部龙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