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海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 也是主权的象征 , 可是在晚清 , 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 , 却让外国人把持了近半个世纪 。
让洋人来管理中国海关事务 , 对于清政府来说是无奈的选择 , 因为受不平等条约的压迫 , 清政府办海关 , 必须要“邀请外国人帮办”;另外 , 清政府四大海关 , 早已经千疮百孔、腐烂透顶 。
要想海关高效率运转 , 提供持续不断的税金 , 给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晚清“续命” , 只能聘请外国人!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1846年 , 清政府在上海黄浦江边设“江海北关”(也称“新关”) , 关署是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 。 1853年被毁 , 1857年大体按原样修复 。
在风雨如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晚清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 , 睁眼看世界 , 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 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 可是这一切 , 都离不开人才 。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晚清缺乏专业人士的困境 , 也使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 , 能维持近半个世纪之久 。 此外 , 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 一个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在1858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 , 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等内容 , 其中重要的一条 , 就是“各通商口岸税收统一办理 , 中国邀请外国人帮办 。 ”这就让西方列强把持海关提供了依据 。
另外一个原因 , 当时的清朝海关已经腐烂透顶 , 海关官员除了巧立名目敛财 , 还和商人勾兑 , 少报货物 , 中饱私囊 。 官员们都心照不宣的捞钱 , 谁好意思说谁呢?皇帝派我来 , 不就是让我捞钱吗?
1858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 , 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等内容 , 其中还有一条 , 就是“各通商口岸税收统一办理 , 中国邀请外国人帮办 。 ”
这个善后条约签订以后 , 清朝海关行政管理主要权力落入英国人手中长达半个世纪;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式合法化;中国的商业、手工业受到更为严重的打击 。 海关自主权的丧失 , 是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标志之一 。
说起清朝的海关 , 我们先要了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情况 , 因为海禁不废 , 也就没有海关的存在了 。
中国历史上海禁的高峰期是在明清两朝 , 明朝立国之后 , 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倭寇海盗滋扰 , 下令实施海禁政策 。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 ,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 , 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 明永乐年间 , 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 , 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 而后随着嘉靖年间倭寇之患的愈演愈烈 , 海禁政策更加严格 。
到了隆庆年间 , 明朝调整政策 , 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 , 史称隆庆开关 。 海禁的解除 , 为当时的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通道 。
清朝立国之后 , 为了防范占据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反攻 , 就一直厉行闭关政策 , 主要意图是隔绝大陆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的交往 , 并防范新的反清力量集聚在海上 。
为了削弱、消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 ,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 , 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 , 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 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 , ……不论官民 , 俱行奏闻正法 , 货物入官 , 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 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 , 皆革职 , 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 , 不行举首 , 皆论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