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二 )


然而 , 海禁实行五年未达到预期效果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 , 强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 。 迁界令措施对明郑有一定打击成效 。 不过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 其后海盗盛行 。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18世纪前后 , 全球性的航海贸易势不可挡的波及到了中国 。 一时间 , 富饶的清帝国引起了西方冒险者的垂涎 , 外国贸易商船纷至沓来 , 来华商船的利润一般都可以达到200%以上 , 开往中国的船只就意味着财富 。 面对势不可挡的海上贸易狂潮 , 康熙皇帝审时度势 , 决然解除了已经持续了300多年的海禁 。
清朝解除海禁 ,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就是在1683年 , 已经剿灭了台湾郑氏集团 。 虽然解除了海禁 , 但是 , 清朝仍对海外贸易和国际交往严加限制 , 实行闭关政策 。
康熙24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漳州(厦门)、宁波、江南(上海)四处设立海关,称为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 , 这就是清朝四大海关的由来 。
当时这四个沿海海关和陆地关均由清政府的户部管理,所以又统称“户关” 。 四大海关的负责官员也称“监督” 。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在清初的沿海四关中,以粤海关最为重要 。 该关在监督之下设总口7处、小口50多处(类似今之分支关),遍及广东沿海 。 自乾隆22年(1757)起,清政府限定广州一处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其他三处海关虽仍存在,但只准本国商船出入港口 , 这种限制 , 对清朝出口货丝、茶叶等都是不利的 。
清朝设立海关并不是重在通商 , 只要内政外交有点风吹草动 , 就闭关锁国了事 , 所以到鸦片战争爆发前 , 实际上只有广州一口通商 , 粤海关成为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 。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说起清朝海关 , 就不能不提到赫德 , 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
1854年 , 英国人赫德来到中国后 , 先在香港担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署翻译学员 , 后到宁波出任英国领事馆助理翻译 。
在宁波工作了4年后 , 1858年3月 , 赫德前往广州 , 在英国驻广州领事馆任领事巴夏礼的翻译 。 1859年 , 赫德在两广总督劳崇光的邀请下 , 辞去领事官职务 , 担任广州粤海关副总税务司 , 开启了把持清朝海关的风云岁月
在晚清 , 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 ,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明确规定:海关“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 , 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长期由外国人把持 。
清朝的海关,为什么要由外国人把持?
文章图片
在赫德之前 , 是英国人李泰国 , 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三年(1860~1863);赫德任职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1911);在赫德之后 , 分别是英国人裴式楷代理和安格联担任 , 裴式楷就是赫德的妻弟、副总税务司 。
清宣统二年(1910年) ,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15天 , 清朝税务处上奏安格联升补总税务司 , 即刻奏旨“依议” 。 安格联就成了继李泰国、赫德之后的第三任海关总税务司 。
有必要说明的是 , 英国人安格联把持海关长达16年 , 这个时间段 , 是处于清末和民国交错的时期 。
民国元年(1912年) , 安格联控制了海关税款扣除海关行政经费和由关税担保的债赔款项后的余款 , 不仅截夺了海关税款收支权 , 控制“关余” , 还极力把海关势力侵入中国的财政、金融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