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共绘生态圈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携手构建绿色生态发展格局……
看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共绘生态圈
看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共绘生态圈
文章图片
绵竹清平镇转型发展 。 王平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杨芮雯
11月3日上午 , 成都市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生产车间里 , 摆放着的枯枝落叶粉末散发出阵阵木质清香 , 这些粉末是由工人们用破碎机处理而成 , 经过压制、发酵等加工程序 , 粉末将“变废为宝” , 成为燃料棒、有机肥料或淤泥中和剂 , 送至燃烧厂、园林、淤泥厂等地 。
这是一种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式 。 “淤泥经过中和酸碱度后再排出 , 对环境更友好 , 用落叶做成的燃料棒可以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氮氧化物排放、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 , 确保不对周边环境产生环境污染 。 ”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
午后 , 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里 , 白鹭成群 , 大片的芦苇、蒲草在风中尽情摇曳 , 清澈的湖水下 , 苦草、水蕴草等植被直立水中 。 公园里各类植物景观带给人视觉清新的体验 。 这片3500亩左右的湿地 , 在城市中起到了净化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
这两个镜头 , 是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地探索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缩影 。
同一片蓝天下 , 成德眉资四地如何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11月3日、4日 , “共筑高品质生态圈共绘都市圈蓝图”媒体行活动走进成都都市圈寻找答案 。
以绿色打底促产业升级
四地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我们基地每年可处置利用绿化废弃料约10000吨 , 产出相关衍生产品约4000吨 。 这种用‘生态办法’解决‘绿色垃圾’的新路子 , 带来了社会经济‘双收益’ 。 ”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 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 有利于净化生态环境 , 提升空气质量 。
不仅是金牛区 , 在成都都市圈 , 成德眉资四地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的基础上 ,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路径 。
11月4日 , 采风团从眉山市出发 , 驱车142公里 , 到达资阳市乐至县现代蚕业产业园 , 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桑树园 。
乐至蚕桑有着1500年的悠久历史 , 如何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绿色低碳是其中的关键 。 “我们采用机械化、智能化养殖 , 测土配方施肥 , 病虫害绿色防控 , 蚕沙堆肥还田等新技术 , 削減单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30% , 实现了绿色、有机、生态 , 着眼可持续发展 。 ”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
转型升级的不仅是乐至县 。 德阳绵竹市的清平镇原本是一个因矿而生、因矿而兴的小镇 , 2017年 , 小镇开启转型之路 。
五年来 , 清平镇摇身一变 , 建成小火车观光环线、七个旅游综合体 , 全镇吃上“旅游饭”的商户从8户增至200余户 , 建景区、增产值、创业态 , 绿色打底 , 小镇开启转型升级“加速度” 。
看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共绘生态圈】“我们把全镇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 , 把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 , 把庭院当作花园来改造 。 ”清平镇相关负责人说 。
纵观德阳全市 , 近年来加大了重点行业智能化、清洁化、低碳化改造力度 , 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 以绿色打底 , 树立城市竞争新优势 。
从各自发力到协同共治
四地携手构建绿色生态发展格局
眉山市青神县 , 有一座以竹为主题的竹林湿地公园 。 公园以竹林景观为基底、以东坡文化和竹文化为背景 , 以青神竹编为特色 , 汲取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 , 融入川西园林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