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黑土生“金”的“产业密码”

本文转自:哈尔滨日报
探寻黑土生“金”的“产业密码”
大力发展黑稻种植加工 , 延寿县万江村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探寻黑土生“金”的“产业密码”
文章图片
稻米加工厂晾晒的黑稻 。
探寻黑土生“金”的“产业密码”
文章图片
品质优秀的黑米 。
钱玺勇本报采访人员郝欣文/摄
家家户户粮囤圆 , 颗粒归仓好“丰”光 。 秋收结束 , 延寿县中和镇万江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里 , 大大小小的粮仓盈满今秋的新粮 , “十九连丰”的喜悦写在乡亲们脸上;村镇米企的稻米加工车间 , 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 , 脱壳、筛选、灌装、封袋、运输……一批批黑米走下现代化流水线 , 从这座冰城小镇销往省外 , 浓浓米香飘进全国各地的百姓厨房 。
就在欢庆丰收 , 粮食收储、购销火热进行的同时 , 喜讯传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 凭借黑稻产业发展 , 万江村成功上榜 。 为此 , 采访人员走进黑稻产业特色村 , 探寻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背后的“产业密码” 。
调整种植结构
让黑土生“金”
11月5日 , 在延寿县念顺家庭农场院内 , 已经晾晒好的黑稻堆成小山 。 “颗粒饱满 , 非常漂亮 , 往这稻米堆前面一站、一看 , 心情立马不一样 , 干劲儿就上来了 。 ”抓起一把黑稻 , 农场主王念顺喜上眉梢 。 作为万江村种粮大户 , 今年王念顺种植的80亩黑稻喜迎丰收 。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花心思、下功夫 , 帮我们种植户挑选引进了‘黑珍珠’‘大红袍’等优质黑稻品种 , 今年全村黑稻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 ”王念顺说 。
手中有粮 , 心里不慌 。 忙碌一年的种植户们归置完米袋子 , 又掂量起钱袋子 。 “这几年黑稻市场行情看好 , 村里出产的黑米越来越受消费者认可 , 等收购价再涨一截就出手 , 80亩黑稻纯收入得有10余万元 。 ”聊起今年的好收成 , 王念顺喜滋滋地说 。
“全村黑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 , 七成以上的种植户选择种植黑稻 , 仅黑米加工销售这一项 , 全村年产值就过亿元 。 ”用这样一组数字 , 万江村党支部书记赵景武道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背后的第一个“产业密码”——调整种植结构 , 让黑土生“金” 。
赵景武介绍 , 中和镇万江村位于张广才岭支脉套环山西麓 , 有着独特的小气候条件 , 美丽的亮珠河从村旁流过 , 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
如何把好禀赋变成好收成?上世纪90年代末 ,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 村“两委”以超前的眼光 , 谋划调整种植结构 ,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当时村里引进了黑稻、红稻、糯稻等多个水稻特色品种 , 试种后发现黑稻最适宜种植 , 效益也更好 , 于是村‘两委’成员带头 , 在全村推广种植 。 ”赵景武说 。 20余年来 , 村民积累了丰富的黑稻种植经验和技术 , 品种不断改良 , 亩产逐年递增 , 乡亲们护好脚下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 , 多种粮、种好粮的底气越来越足 。 万亩优质黑稻田为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和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拓宽销售渠道 ,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徐经理 , 我们预订的黑米什么时候能到 , 店里的存货快卖完了 , 还请抓紧时间发货啊!”“给我发一车 , 越快越好 , 今年的销量不错!”……连日来 , 哈尔滨市宏臣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方亮的“热线电话”一个接一个 。 企业的稻米加工车间里 , 首批5200袋 , 共26万斤黑米走下生产线 , 陆续发往郑州、太原、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