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聚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未来可期

融媒体采访人员 宋箐
全球约有1.25亿银屑病患者,我国约650万。为使全社会持续关注银屑病,提升我国银屑病防治水平,造福广大银屑病患者,2021年10月28日-30日,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国际银屑病协会(IPC)、安徽省健康服务业协会、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银屑病大会(CPC2021)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医药同道和病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大会。
值得关注的是,10月29日上午开幕式上,为感谢各医药企业在银屑病治疗药物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大会给医药企业颁发了特别贡献企业奖和突出贡献企业奖。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一众医药企业获奖。
脓疱|聚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未来可期
文章插图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临床罕见的一种异质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与寻常的斑块型银屑病有明显差异。29日下午,银屑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分会场召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李伟教授主持的学术环节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耿松梅教授带来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研究新进展”精彩内容。下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GPP治疗希望在靶向药物根据欧洲罕见和严重银屑病专家协作网(ERASPEN)的定义,GPP是指原发性、无菌性、非肢端肢端皮肤上肉眼可见的脓疱,可能伴发或不伴发全身性炎症、伴发或不伴发寻常型银屑病(PV)、大于1次发作或者持续大于3个月。
GPP和PV不同,主要在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以及遗传相关性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详见图1)。
脓疱|聚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未来可期
文章插图
图1:GPP与PV的差异
GPP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但白介素-36(IL-36)为共有炎症通路,发挥重要作用,其过度激活导致炎症性脓疱型疾病发生。IL-36有两种过度激活方式,一为IL-36自身异常活化增多,二为部分患者存在IL-36受体(IL-36R)抑制剂基因缺陷,无法有效抑制二者结合导致炎症反应。
在GPP当前的临床治疗中,主要包括非靶向治疗及靶向治疗两方面。
非靶向治疗特指传统用药,如维甲酸类药物、环胞素、甲氨蝶呤和糖皮质激素等。这些传统用药在GPP治疗中有所应用,但在中国只有阿维A酸有脓疱型银屑病的适应症。而环胞素、甲氨蝶呤等应用在如此慢性复发性疾病,其长期安全性问题需要仔细考量。同时,非靶向治疗在GPP患者中尚未开展随机大样本研究,且GPP患者中存在相当数量儿童,安全性顾虑使得GPP治疗重点转向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如生物制剂已在PV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由于GPP和PV的遗传背景、免疫过程等的不同,并不能直接推测生物制剂治疗GPP有效。基于IL-36炎症通路,国际上开展了针对IL-36R抑制剂spesolimab的临床研究,该生物制剂应用在GPP人群的疗效如何?耿松梅教授从两项重要研究结果进行了解读。
IL-36R抑制剂应用在GPP发作人群的研究进展Spesolimab在2019年完成的Ⅰ期概念验证研究共纳入7例患者,是治疗GPP发作的国际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研究。
脓疱|聚焦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未来可期
文章插图
图2:Spesolimab临床I期概念验证研究整体设计
研究结果表明,7例患者20周内耐受性良好,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E),4例患者药物相关AE为轻或中度,多数患者实验室参数正常。
约42.9%的患者在治疗48小时后脓疱完全清除,几乎所有患者在第4周时,GPPGA相对基线显著改善,变化均值为79.8%,有71.4%的患者在第一周时GPPGA评分降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