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鸭保种有成效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云南麻鸭保种有成效
文章图片
“云南麻鸭被吃成濒危了吗?”一段时间以来 , 云南麻鸭濒危的消息受到市民关注 。 11月2日 , 本报采访人员到宜良县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云南麻鸭保种场 , 了解云南麻鸭抢救性保种情况 。
市场需求小
云南麻鸭逐渐被淘汰
宜良烧鸭是一道特色美食 , 在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宜良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进介绍 , 在20世纪80年代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 宜良烧鸭的销量越来越大 , 仅用云南麻鸭来制作宜良烧鸭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 加上市民对油脂的需求量增加 , 而云南麻鸭瘦肉率高 , 不太符合市场需求 。 后来 , 宜良县引入了我国著名鸭品种北京Ⅳ系鸭 , 此鸭体形较大 , 属于脂肪型鸭品种 , 生长速度快 , 料肉比高 。 云南麻鸭生长到2公斤左右需要2个月左右 , 而北京Ⅳ系鸭仅要1个月左右 , 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 因此得到了养殖户和企业的认可 。 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 , 减少了对云南麻鸭的养殖 , 养殖数量也就越来越少了 。
后来 , 我省又引入了多个外来品种 , 云南麻鸭逐渐被市场淘汰 。
保种有成效
孵化2000只筛出640只
2021年11月25日 , 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金卫华带领畜禽资源普查办相关人员到宜良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 开展云南麻鸭资源调查 , 并就云南麻鸭保种事宜与宜良县农业农村局专题研究达成共识——迅速启动云南麻鸭抢救性保护行动 。 宜良县农业农村局与宜良南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 , 对云南麻鸭的主要分布区进行多方调查和收集 , 共收集云南麻鸭415只 。
2021年12月4日 ,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水禽育种专家王继文赶赴宜良 , 与有关领导、专家、企业对云南麻鸭进行选群 , 初步将其中的253只组建为云南麻鸭基础群 。 至此 , 云南麻鸭抢救性保护行动正式开启 。
11月2日 , 本报采访人员来到位于宜良县的云南麻鸭保种场 。 场长洪炳聪说 , 云南麻鸭基础群年初开始产蛋 , 截至目前 , 共孵化了2000只左右 。 经过筛选 , 从中选出640只 , 分成40组 , 每组包括14只母鸭、2只公鸭 。 没被选中的则被送去九乡交给养殖户养 , 放到稻田里 , 看看稻田里养的和圈养的有什么区别 。
缺资金技术
未来希望培育新品种
2021年12月9日 ,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文章《昆明市对濒危物种云南麻鸭开展抢救性保护》 , 其中写道:“云南麻鸭处于濒危—维持状态(摘自《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2010版) 。 2021年 , 国家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 原产地晋宁区已无纯种云南麻鸭 , 全市均无云南麻鸭的集中饲养 。 ”
保种是第一步 , 未来 , 宜良县希望能够利用云南麻鸭的优良基因 , 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云南麻鸭配套系(新品种) 。
宜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恩栋说:“云南麻鸭的保种工作 , 主要面临缺资金和缺技术难题 。 ”他说 , 现在是从零开始 , 要先经过几代鸭子的选育后 , 才能清楚云南麻鸭的品种特性 。 而且云南的水禽育种专家少 , 在保种育种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指导 。 此外 , 还需要企业在保种选育过程中发掘品种价值 , 并结合市场需求 , 进行商业化开发 。
本报采访人员杨质高
云南麻鸭保种有成效】实习生赵晔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