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 , 保险行业出现了一股罕见的“惠民保”风潮 。 2015年 , 惠民保最早在深圳发端 , 发展得不温不火 , 到了2020年 , 惠民保出乎意料地迎来井喷式爆发 , 成为又一款现象级的产品 。
文章图片
2021年全国惠民保开展情况(数据来源网络)
2020年 , 惠民保覆盖4000万人次 , 保费收入46亿元;而到了2021年 , 惠民保参保高达1.4亿人次 , 保费总收入超过了140亿元 。 无论在参保人数上 , 还是在保费收入上 , 呈现出了倍数增长态势 。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 惠民保就覆盖了近10%的中国总人口 , 这样的发展堪称惊人 。
由于发展前景广阔 , 寿险公司蜂拥而至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惠民保的参保人数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 , “死亡螺旋”隐忧开始浮现 , 恶性竞争不断涌现 , 惠民保亟待破局升级 。
正是基于对惠民保痛点的深刻洞察 , 今年下半年 , 华瑞同康正式开启健康保险融合业务 , 开辟医院之外的第二个战场 。 在惠民保迈入3.0的关键时期 , 华瑞同康希望通过多元化的融合创新 , 帮助更多险企破除“死亡螺旋” , 实现健康、持续、长期的发展 。
惠民保浮现“死亡螺旋”风险
一直以来 , 老年人、带病体都是健康险市场的边缘人群 。 惠民保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现状 。 无需健康告知、不分群体投保、百来块钱保费、近百万赔付 , 让惠民保成为保险界当之无愧的网红商品 。
文章图片
惠民保是一款具有普惠性质的商业健康险 , 真正击中了老百姓的痛点 。 惠民保的普惠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群广 , 不分年龄、各类人群都能参保;二是年缴纳保费低 , 平均百元上下 , 人人可负担;三是可与医保重复报销 , 减轻患者的医疗支付压力 。
过去 , 80岁的超高龄病人想投健康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而在惠民保 , 一年花个百来块钱就能实现投保 。
最初 , 许多业界人士并不看好它 , 认为惠民保的价格太低 , 赔付率高 , 会难以为继 。 然而数据显示 , 2021年多地的惠民保赔付率普遍在70%至90%这一区间 , 属于微利保本 。 其中 , 主要原因为较高的报销门槛(通常为2万元左右) 。
这固然可以降低赔付风险 , 但会带来另一种潜在的后果:随着时间周期拉长 , 健康的年轻人会因“不得病零报销、生小病不能报”而不再续保;为了增加收入 , 险企不得不提高保额 , 导致亚健康人群和已购买商业健康险用户退出惠民保;这样一来 , 最后续保的都是赔付风险高的老年人、带病体;如此循环下去 , 就会陷入“死亡螺旋” 。
文章图片
“死亡螺旋”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一些城市的惠民保“死亡螺旋”已开始显现:部分城市的惠民保因为资金池规模不足 , 开始提高保额;另一部分城市 , 由于出现了亏损 , 险企退出了惠民保的经营 。 目前各城市的参保率呈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 有的城市参保率超过30% , 有的城市参保率不足1% , 普遍都在15%以下的水平 。
如何避免“死亡螺旋”?关键在于提高参保率 , 扩大保费池 。 为了提高参保率 , 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 例如 , 有的城市降低了惠民保的报销门槛 , 规定不得高于“1.5万元”;有的城市将许多新特药也纳入到报销范围;有的城市推出了给贫困户送保单的政策 。
这些举措固然有效 , 但并不能彻底解决消除“死亡螺旋”风险 , 从长期来看 , 引入健康管理服务 , 或许是一条根本的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