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核心提要:
1.11月11日卫健委发布优化防疫工作的20条措施 , 新20条把隔离政策调整为“5+3” , 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 不再判断密接的密接 。 这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基于现在的病毒特性和医疗资源 , 尽可能降低对民生的影响 , 尽可能保护弱势群体 。
2.做出这样修改的原因有三点 , 直接原因是奥密克戎的潜伏期短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体 , 仅有3.4天 。 间接原因是由于疫苗接种人群比例超过90% , 人群免疫力上升 。 深层原因是公共卫生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 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 , 调整防疫政策可以给更多人带来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文章图片
时隔近5个月 , 国内再次松绑入境隔离要求与密接人员隔离等措施 。 11月11日 , 卫健委发布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 宣布将针对入境旅客的严格Covid-19措施进行重大更改 , 入境人员隔离“7+3”调整为“5+3” 。
同时宣布取消实施近三年的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 这项几乎是疫情三年来 , 开放力度最大的政策 , 同时宣布 , 将对密切接触者 , 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 , 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 ……在很多人眼里 , 这些是“放开”的信号 。 但从根本上来说 , 这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基于现在的病毒特性和医疗资源 , 尽可能降低对民生的影响 , 尽可能保护弱势群体 。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文章图片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文章图片
入境隔离为何由“7+3”调整为“5+3” 。 为什么这样修改?以入境时间为例 , 入境隔离时间长短 , 直接影响因素是新冠病毒的潜伏期 , 间接影响因素是人群的免疫力 , 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是公共卫生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
首先是潜伏期 , 在人群缺乏免疫的情况下 , 一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7天 , 如果对入境者只隔离3天 , 显然是不够的;相反一个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3天 , 结果要求隔离14天 , 那对人力物力也是很大的浪费 。 疫情期间各国的隔离期在逐渐缩短 , 包括我们也是一样 , 比如将之前的“14+7”改为“7+3” , 因为奥密克戎的潜伏期短于原始毒株和之前其他变异体 , 从最初的6.6天缩短至3.4天 , 接近季节性冠状病毒 。
除了潜伏期以外 ,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群的免疫力 。
人群免疫力来自于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 , 同时也受到时间因素和新变异体的影响 。 混合免疫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群在病毒冲击之下有多大缓冲能力 。 目前国内全程接种人群覆盖人口比例90% , 加强接种覆盖57% , 加上奥密克戎本身内生致病力降低 , 在感染后重症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降低了 。 所以入境隔离时间的最终考量因素 , 是公共卫生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文章图片
防疫调整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何反复强调这一点?
文章图片
为何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对于短潜伏期、高传染性并且造成大量无症状感染的病毒而言 , 进一步延长隔离时间在理论上对于降低本土感染会有帮助 , 但是作用有限 。 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用于延长生命、改善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 。
在相同的经济成本下 , 设计良好的公共卫生对策可以为更多的人带来更有质量的生存时间 。 这一点也反映在另外一个调整上——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 根据有限的研究 , 次密接的阳性率实际上很低 , 但是群体很大 , 而对次密接的监管增加疾控和基层人员大量工作 。 所以这次不再判定次密接 , 也是基于节省有限的公卫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