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
随着时代和风气的不同,春节里的各项活动也逐渐增多和丰富,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风俗,扫尘: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都会陆陆续续开始进行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以求扫除污秽邪恶之物气,有一个除旧迎新的好彩头;守岁:每年除夕夜里有守岁的风俗,即从除夕夜凌晨到第二天的春节不睡觉,大家把酒言欢,享受美食,祈求平安迎新;拜年:过年时候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小辈向长辈问候祝福,晚辈向前辈鼎礼答谢,都是借助春节的喜气气氛送上真挚的祝福,以求美好;贴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跟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有关,红色的春联可以驱走邪恶,远离肮脏;贴窗花和福:和春联一样,在窗台上贴窗花也是为了祈求平安,福字祈求多福;年画与爆竹:为了避邪驱走妖魔鬼怪,在新的一年祈福 。
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 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 是正月初一 。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 。在先秦时叫“元日”、“改岁”、“献岁” 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 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 “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 “元日” 。
古代的春节习俗有哪些?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
古时候春节习俗尧舜时,将"年"叫"载",夏时叫"岁",周时才开始叫"年" 。但当时甚至是后来的春秋战国之时,战乱不断,各国的年节不可能得到统一 。秦统一中国,进行了文化上的大一统,但时间太短,也无法做到各国年节的统一 。汉代之后,国家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再加之社会安定,于是,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
【古代春节风俗习惯】传统的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了好收成,人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节日 。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庆贺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 。
过年的时间确定在正月伊始也是在汉代以后 。以前过年的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往往是一朝一代就有一个庆丰收的时间 。对不同民族而言,庆祝的时间也就不同,这跟各民族的传统习惯密切相关 。
春节的习俗在汉代基本定型,现在我们过年的许多习俗,大都可追溯到汉代 。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 。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 。除了放门神,还有挂苇索,也就是草绳子 。绳子能捆人,自然在人们的理解中也能捆鬼,所以鬼怕绳子 。另外就是放爆竹 。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热爆炸,认为这样可以驱鬼 。在宫廷中还要跳傩舞来驱鬼 。这些风俗在很长时间内--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 。除夕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在《晋书》中,甚至记载有放犯人回家过年的故事 。亲人团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守岁 。实际追其原始目的,也是怕鬼神来骚扰 。人们为求平安,不但一夜不睡,还有满院子点上篝火,避免鬼怪的袭扰 。在晋代,随着医药学的发达,引人瞩目,世面上还出现过一种躲避鬼怪的丸药"却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 。总之,历史上的春节或者说早期的春节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而现在的春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联络人际关系,这是春节演变的一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