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审核专家:尹铁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小伙伴有没有这样的困扰:终于熬到放假 , 本来想美美地睡个懒觉 , 结果在没有闹钟的情况下 , 还是在工作日的起床时间醒来 。
无奈之余 , 不禁感叹一声 , 生物钟真是太强大了 。
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文章图片
那么 , 生物钟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怎样的“神秘力量” , 控制着我们体内这个无形的时钟呢?
生物钟是指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 生物随着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 , 并形成固定的周期 。
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无形的“时钟” , 它调节着生活中一些至关重要的功能 , 例如睡眠习惯、新陈代谢、激素水平和体温等 。
早在公元前3世纪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 就对人体状况及脉象节奏随时间的改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 而西方世界的人们 , 也同样重视生命活动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 一位名叫安德罗斯申尼斯的船长 , 就曾观察到罗望子树叶片昼开夜合的现象 。
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文章图片
到了18世纪 , 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 , 利用花开闭时间的不同 , 用不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报时钟 , 并正式提出和记载了“生物钟”这一概念 。
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文章图片
在之后的一系列研究中 , 科学家们逐渐确认 , 植物和动物体内 , 均有内源性生物钟存在 , 不受光照和温度等因素控制 。
到了20世纪初 , 研究人员开始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展开研究 。
昼夜节律 , 一直是生物钟研究的重点 。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就授予了3位在“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
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文章图片
早在1938年 , 被誉为“现代睡眠之父”的克莱德曼 , 就曾对人体固有的昼夜节律发起挑战:他强迫自己连续180个小时不眠不休 , 试图将生物钟每天24小时的周期性规律 , 调整为每天48小时 。 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
那么 , 生物钟是如何做到如此“顽强” , “坚持”将一天定义为24个小时呢?
1971年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和他的学生通过果蝇实验发现 , 果蝇体内某个基因变异后 , 其生物钟也会遭到破坏 。
1984年 , 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和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杨教授 , 都成功地将这个控制果蝇昼夜节律的“周期(Period)”基因分离出来 , 简称PER基因 。 同时他们发现 , 由该基因控制的PER蛋白在夜晚积累 , 白天分解 , 并且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浓度 , 以24小时为一周期 , 循环增加和减少 , 和昼夜节律的变化出奇的一致 。
即使这一发现是生物钟研究的重大突破 , 但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生物钟是24小时一周期 。
之后 , 迈克尔·杨又先后发现了另外一个能够调控生物节律的基因——Tim基因 。 Tim蛋白和PER蛋白结合 , 进入细胞核 , 在那里抑制PER基因的活性 , 控制PER蛋白不断积累 , 从而阻止PER基因合成自己 。
但是 , 这依然没有解释为什么是24小时?
为什么一到上班就起不来,一到假期就睡懒觉失败?
文章图片
直到又一个生物钟基因——DBT基因被发现 , 基因编码DBT蛋白 , 可以延迟PER蛋白的积累 , 让其循环增加减少的周期固定在24小时左右 。
到了1994年 , 供职于美国西北大学的日裔科学家约瑟夫·高桥在小鼠体内发现了控制哺乳动物生物时钟的Clock基因 。